無法承受的現場 日本遺品整理師見證孤獨死

20161127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石見良教受訪,講述孤獨死長者的悲慘處境。(受訪者提供圖片)
「在那樣的室內環境居住,絕對會死掉吧。」一個陽光燦爛的早上,遺品整理師石見良教獲委託前往東京一個小區,上門清理一間住宅。大門一打開,陣陣刺鼻的血腥味迎面傳來,向屋內瞥見的第一眼,看到在屋中到處亂飛的蟲子,若隱若現地聽到幾隻老鼠在吱吱叫,慢慢向下望,四處漫走的蟑螂和一灘灘啡黑色的屍水......一幕幕挑戰人類感官的畫面,正是遺品整理人多年來重覆面對的工作環境。
「男性通常要3星期才被人發現,女性則要一周。」
石見良教接受東網記者訪問時,先向記者解釋何謂「孤獨死」。他說:「孤獨死又稱孤立死,是指無人陪伴照顧、死掉亦無人察覺的人,在住所孤獨地離世。」孤獨死的死者通常都是無聲無息地去世,死後屍體慢慢腐爛,屍水會滲入地板,直至惡臭驚動鄰居才被人發現。石見稱:「不少日本人聽到『孤獨死』,通常會想起老人家。」
事實上,死於「孤獨死」的人除了獨居長者外,亦不乏曾在大公司工作的無業中年人。然而,無論甚麼年紀及性別,他們都因為某些原因而變得無依無靠,只能獨自一人生活,直至離世也無人發現。
「我時常提醒自己,緊記不要回望已經過去的事。」
他後來提到自己的入行經歷,指從事遺品整理工作前,本身亦從事葬儀相關的工作,投身遺品整理業界似是理所當然。入行13年,石見良教曾去過不少「孤獨死」的現場,對於該種境況亦已司空見慣。見盡無數悲慘的死亡現場和臉容,記者問石見,有沒有甚麼最難忘的經歷,他坦言:「我無法回答這一條問題」。他續指:「每次清理完一個現場後,我都會把看過的一切忘掉。一次又一次地背負着目睹的一切,會變得難以前行。」
「在清理孤獨死現場同時,我不自覺地便會聯想起死者之前的生活,感受到他們生前的孤獨感。」
現場環境往往令石見體會到死者生前的孤獨感,如骯髒的碗碟、散落一地的書本、四散的信件,全部都是死者曾在屋內生活的痕迹。他向記者表示,在清理孤獨死現場期間,往往不自覺地聯想起死者的人生、他平日的生活和家人等,「手中拿着遺品,便會自然地想到關於死者生前的事」。
「外人眼中的『垃圾』,對死者而言,可能是一直珍而重之的寶物。」
石見認為,遺物代表死者的歷史,每件遺物都仿佛向他訴說死者的故事。他指出,一個人死後遺下的物件可重達3000公斤,即使每天處理30公斤,亦要花上100天時間整理所有東西。兒時的玩具,大學的畢業證書,兒子的畫作,與朋友的合照,亡夫的皮鞋.......這堆多年來存放在死者家中的雜物,對死者而言,全都是充滿情感和回憶,一直珍而重之的寶物,絕不可能扔棄,這些寶物往往亦能成為在生者思念亡者時的依靠。
「初心是會隨時間改變的。」
從事遺品整理工作多年,石見憶述最初踏入遺品整理這行業時,曾於一間過分追求利益,甚至以欺騙手段營業的公司工作。可是,長久以來的經歷令他明白,遺品整理人的工作不應只是清掃死亡現場。他深明與其停在過去,執着地記掛悲傷的事,倒不如用行動改變現況,以舉辦講座等的方式,減少類似的死亡事件在未來重複發生。
「遺品整理不單是整理物件,也需要整理人心。」
石見認為,「心」和「物」雖然是兩件矛盾的東西,但整理時必需一起考慮。他後來於現今工作的公司設立遺品整理部門,並本着「同時整理物和心」的理念,不收分毫地持續於日本首都圈,包括東京都、千葉縣、神奈川縣等多個地方遊走,舉行關於孤獨死的講座。他讓參加者體會孤獨死現場的狀況,同時使他們了解獨居長者垃圾問題,以及生前預先處理遺物的重要,至今已舉行了多達340場講座。他又不時呼籲社會多支援長者,特別是要加強為獨居長者提供看護等服務。
石見長年站於孤獨死問題的最前線,他希望分享自身經歷,配合實際行動減少類似事件發生,亦盼望有天可以看到孤獨死問題得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