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伊朗明刀明槍 中東火藥庫瀕大爆炸

20180513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以色列與伊朗正面衝突,令中東陷入新一輪戰火。
正當朝鮮半島局勢於新一年漸露和平曙光,中東卻傳來陣陣硝煙味。區內兩大頭號死敵伊朗與以色列,上周爆發雙方至今最嚴重的軍事衝突。以色列近期動作頻頻,先加強攻擊伊朗駐敍利亞部隊,繼而立法降低發動戰爭的門檻;伊朗則南北兩路、以內外的方式夾擊以色列。兩國正面衝突的機會增加,恐加快引爆本已不穩定的中東火藥庫。
美國退出伊朗核協議前後,不時越境轟炸敍利亞境內真主黨目標的以色列,開始把目光轉向當地的伊朗部隊,以防敍利亞成為伊朗的「前線基地」,構成迫切的國安威脅。由於伊朗曾揚言把以色列從地圖上抹去,以方絕不容許伊朗在北部鄰國敍利亞建立軍事勢力。因此以軍過去一個月4度空襲敍利亞的規模,一次比一次擴大,目標包括無人機控制中心、地對地導彈基地、情報中心、武器庫等。
以色列文攻武衞 阻伊朗軍事崛起
其後,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繼2012年,在聯合國大會發表「伊朗核彈威脅」演說後,日前公開展示情報部門取得的伊朗核計劃第一手文件,證明伊朗簽署核協議時「講大話」,曾秘密發展核武。以色列國會同時通過新法,授權總理只諮詢防長、毋須內閣表決就可宣戰或發動大型軍事行動,而以軍在「極端情況」下只須獲總理與防長授權便可行動。上述舉動反映內塔尼亞胡對伊朗威脅的不安。
以色列對敵意國家企圖研發核武等大殺傷力武器很敏感,並奉行極具爭議的「貝京主義」(Begin Doctrine),即以先發制人的方式,防止這類武器在區內擴散。1981年,時任總理貝京下令空襲伊拉克的反應堆,阻止對方研發核武。貝京事後表明,絕不容許有國家研發大殺傷力武器來對付以色列,否則以方將用盡一切方法自衞。在內塔尼亞胡主政時期,「貝京主義」亦是以色列對伊朗的國策。
伊朗的整體軍力不及以色列,但它可以非對稱作戰手段反擊,所得的效果或比公開的軍事威脅有效。敍利亞內戰期間,伊朗在當地建立龐大的軍事網絡,招攬8萬名什葉派民兵、部署革命衞隊精銳部隊聖城旅,特別是接近戈蘭高地的南部地區,成為以色列的心腹大患。伊朗曾從敍南派無人機飛入以色列,甚至向以軍據點發射火箭。若以色列與伊朗爆發大規模軍事衝突,第一個戰場將是敍利亞。
伊朗三方夾擊 以色列內外受敵
同樣位處以色列北面的黎巴嫩,該國什葉派真主黨是伊朗的重要盟友,並曾於2006年與以色列爆發戰爭。在以色列近年空襲敍利亞的行動中,大多針對運送給真主黨的武器。真主黨高層早前揚言,準備好捍衞黎巴嫩應對以色列的侵略,更暗示會報復以軍在敍利亞的行動。隨着敍利亞內戰逐步邁向尾聲,真主黨可重新集中對抗以色列,並在伊朗的支援下開闢新戰線,使以色列北部面對雙重威脅。
以色列忙於應對外來威脅,也不能忽視伊朗對其「內部」的滲透。伊朗與控制加薩地帶的哈馬斯武裝組織,關係近年出現起伏。伊朗曾提供軍事及財政支援,但敍利亞政府打壓遜尼派令雙方一度出現磨擦。在哈馬斯的鼓動下,加薩民眾今年3月底起在邊境與以軍爆發流血衝突,至今仍未平息。隨着美國大使館正式搬至聖城耶路撤冷,伊朗勢利用這機會煽動區內的反以情緒,令以色列腹背受敵。
以伊衝突升級,還要留意美國、沙特阿拉伯及俄羅斯的動作。特朗普入主白宮後對伊朗採取強硬立場,一改前朝對伊朗的溫和態度,令兩大中東盟友以色列及沙特恃着有華府在背後撐腰,與伊朗硬碰硬。伊朗亦不甘示弱,加強與俄羅斯的軍事關係、利用經貿拉攏歐洲國家。那邊廂美朝可望化干戈為玉帛,這邊廂中東兩大勢力劍拔弩張,可說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