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思集:民主沒有奇蹟 代議政治的轉型挑戰-江啟臣 立法委員

20140202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2014年1月23號是世界自由日,世界自由民主聯盟(以下簡稱世盟)在這一天舉辦紀念成立60週年年會,邀請全球60多國超過百位外賓,包含各國國會議員,以及聯合國NGO組織前後任領導人,共同回顧世盟一甲子以及全球民主化的發展。當天世盟並於台北圓山飯店舉辦國會議員論壇,討論「代議民主之挑戰與再出發」,筆者受邀擔任論壇主持人,與世盟總會長饒穎奇、日本參議院議員龜井亞紀子、德國國會議員瑞夫、以及立陶宛國會辛格瑞司議員,同台交流各國邁向民主的挑戰,與克服的過程,意義非凡。
在會中,筆者回顧台灣自1987年解嚴以來,即開始經歷一系列民主化過程,直到公元兩千年總統大選完成政黨輪替,自此台灣由民主轉型邁向民主鞏固與深化的里程碑;2008年二次政黨輪替,大家原以為台灣公民社會成形、民智已開,憲政主義、有限政府的精神深入民心,監督制衡機制應已趨於完備,然而,實際上,代議民主的新挑戰也在這段時間內不斷顯露。
首先,無論何黨執政,台灣社會對議題討論開始流於民粹對抗,在重大建設與議題上, 更常因社會的極化對立,缺乏理性討論空間;而代議士在國會,杯葛的印象更遠遠強過通過法案,重大政策與建設因而遭到嚴重延宕,削弱國家競爭力。許多民意調查也透露對國會的失望印象,認為代議民主作秀多於議事,將立法委員視為亂源之一,造成「民主失衡、國會失序、政府失靈」的窘迫局面。
同時網路社群的發達與公投制度的發展,更使代議民主面臨直接民主的衝擊與挑戰,面對著國會的失能,民眾甚至政府在一些議題上傾向跳過國會訴諸公投;此外,網路或大或小的「茉莉花革命」,在台灣社會透過網路不斷興起,形成一波波公民運動,代議民主反而落後在直接民主的後方, 成了狀況外的跟風者,而非社會脈動與國家方向的領航員。直言之,代議民主失能,導致人民直接挑戰國會議員,正是台灣代議政治面臨的重大課題。
這是否表示代議政治已經沒有存在必要?答案應該是否定的,代議政治為民主政治運作所必需,即便其在各國民主發展面臨重大挑戰,亦不可能為直接民主完全取代,如何透過改革,使代議政治更符合二十一世紀人民的需求,才是問題的核心所在。
在論壇討論中,從各國議員的觀察體驗可了解,自由民主轉型所產生的民主赤字與民主停滯、甚至倒退現象,並不獨見於台灣,而是全球共同的課題,德國經歷兩次世界大戰,才摸索出適合人民的民主制度,立陶宛仍面臨共產統治民主化轉型的陣痛,日本則類似台灣,經歷自民黨二度輪替執政的轉型期,無論是老牌或是新興民主國家,都仍面臨著各自的內部矛盾與外部挑戰。然而,一旦品嚐過自由與民主的滋味,人民是斷然不願意再走回頭路,重新回到獨裁和專制的統治之下,自由民主雖不斷受到新型態的挑戰,卻也不斷克服挑戰,重新出發。
一步一腳印,民主無捷徑,更沒有奇蹟,只要堅持價值,不輕易放棄,相信台灣的代議民主,最後仍有機會邁向進步與成熟,重新贏回人民的信任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