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濁水專欄:太陽花運動與港台命運共同體-林濁水 政治觀察家

20140406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很難想像,台灣轟轟烈烈的反服貿運動中,「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竟成為最顯眼的訴求,更難想像的是,這訴求的起源來自香港人士集資在台灣《自由時報》的廣告標題。集資由環保觸覺總幹事、香港民間社團「人口政策關注組」召集人譚凱邦發起,立法會議員范國威協助。在2天內就募得資金。譚凱邦集資到台灣報紙登廣告這並不是第一次,去年他就登陸了另一份意思相同但標題不同的廣告:《勿墮香港衰落的軌跡,台灣應引以為鑑》。
香港人士聲援台灣反服貿的不只是這樣,令人吃驚的是香港年輕人支持太陽花學運的活動相當多元:還有香港6間大專院校學生上星期五在校園發起「反暴力、撐台灣」默站行動;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和台灣留港學生組成「守護台灣青年陣線」,6日1,000人穿黑衣及帶同太陽花參加遊行,訴求「捍衛民主,反對暴力,聲援學運,遍地開花」;最激進的則是主張港獨、去年底闖入駐港解放軍總部示威的社交網絡群組「香港人優先」數名成員,在台灣駐港機構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腳踏國民黨黨旗抗議,要求釋放所有被捕人士及退回服貿等等。
97年香港回歸,當時的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說,香港實行「一國兩制」可以對台灣發揮「率先垂範」作用。如今香港人士警告「今日香港,明日台灣」豈不正是有別於江澤民的「民間版」的「率先垂範」?
在太陽花運動中,港台人民這樣地互相呼應彼此聲援展現了一種「命運共同體」的認同。說到「命運共同體」,由不得感歎起來。
在台灣最早提到這慨念的是「黨外」陣營的鄭欽仁教授。在1980年代─早在國際政治學界建構主義學者「命運共同體」開始盛行的1990年代之前,他就借用了上世紀初中歐學者鮑爾「命運共同體」的概念,來概括描繪台灣人民在面臨中共壓力下的歷史處境,這提法謝長廷很贊成,努力推廣。2007年,台灣舉行大選的前夕,在中共十七大中,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正式採用建構主義的主張說:「13億大陸同胞和2300萬台灣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他這主張18大後中共繼續沿用;而謝長廷則改變原來的「台灣命運共同體」,轉換成「兩岸命運共同體」加以呼應。
沒想到在上層政界人士互相呼應「兩岸命運共同體」時,兩岸民間不只沒聽到什麼正面迴響;相反的,「港台兩岸」民間因為面對北京壓力,迅速地以民主自由,社會公平為核心價值自主地朝建構「命運共同體」認同方向邁進,所謂「命運」也者,真是難以逆料!
不過從這樣的發展,我們也瞭解到所謂認同也者,的確可以由建構而來,但是依賴自由民主公平這樣的普世價值,將遠比依賴當權者的權力意志更為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