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思集:擺脫因人設事,朝野領袖應以長遠視野看待憲改-江啟臣 立法委員

20140602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太陽花學運所凸顯的國會失能及體制僵局等問題,使社會意見領袖近日不分藍綠,紛紛開始拋出憲改議題,包括被認為光譜偏藍的趙少康、陳長文、王建煊,到光譜偏綠的林濁水、蘇貞昌等人,各自由不同角度拋出憲政體制不合時宜,應予修改的大哉問,修憲從原本的邊陲議題,漸漸受到社會越趨廣大討論與共鳴,近日新上任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投書「我對憲政改革的主張」,更將社會對於憲改議題的關注推向高峰。
台灣憲政體制需要徹底檢討,向來是筆者的呼籲和主張,筆者甚而在院會質詢時當面呼籲曾主張內閣制的江揆支持憲改,然而,細讀蔡主席的投書內容,蔡主席僅將政局紛亂的主因及憲改的焦點鎖定在「國會與民意脫節」,主張提升國會民意代表性、「讓政黨席次比例符合選票比例」、「減少票票不等值」及「讓小黨有生存空間」,以德國「聯立制」取代現行「並立制」,並降低公投門檻等,衡諸蔡主席上述憲改主張,筆者以為,選制雖有改革必要,然蔡主席對憲政僵局的成因及提出的解藥,卻有其侷限性,且有避重(行政)就輕(立法)之嫌。
首先,比起立法權的紛亂,民眾更關心行政權的權責問題,關於台灣應走向總統制還是內閣制的根本方向,蔡主席並未正面回答,衡諸當年的陳水扁總統及現今的馬英九總統,當選時聲望如日中天,後期皆陷入執政空轉困境,凸顯憲法的權責設計確實存在重大缺失。總統雖擁有幾乎不受制約的行政權,但恰因缺乏制衡與僵局解決機制,總統一旦出現民意支持下滑,其職權行使之正當性反而受到極大挑戰。蔡主席若因自己可能是未來的總統候選人而不願意觸碰有關總統職權的問題,一來予人可能成為既得利益者而避重就輕的質疑,二來從兩任總統的經驗來看,貪圖一時方便也不能擺脫後期政務空轉的宿命。
此外,即便以立法權改革的內容觀之,聯立制雖確實有其優點,解決票票不等值,以及國會議員被基層綁架、地方主義凌駕全國政策等情況,但今日國會之問題在於空轉,包括立院濃厚的人治色彩及不夠透明的內規,鼓勵少數黨無視多數原則,屢屢在議題上進行亂槍打鳥式的杯葛,當執政黨民意支持高漲時以拖待變,等到民意支持轉向,再以街頭手段翻轉多數支持,此點問題若不思改革,即便選制改革後政黨輪替,實際上的朝小野大、政務空轉的問題仍未見改善,只是換成未來的執政黨承受同樣苦果,而期待國家競爭力及世代矛盾透過此機制改善的希望仍舊渺茫。
過去我國七次憲改,都難逃總統行政權獨大,因人設事、量身訂做之譏,取消閣揆同意權,總統缺乏與國會的制衡與溝通機制,在背後進行指導,背負選民直接期待卻無法親自執行,控有偌大權力卻難推行政務,而向國會及民意負責的閣揆,有責無權,執行政策又缺乏民意支持,一旦政務推行不順,用過即換,國家空轉問題仍未解決,近來憲改議題的倡導者,多認為台灣無論走向內閣制或總統制,皆應以權責相符,責任政治為最高原則,無論是蔡主席還是朝野政治人物,皆應拋開過多政治算計與閃躲,脫離過去短線式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修憲模式,對包括中央政府體制及其配套的選舉制度,政黨體制等,做出全面性的認真思考回應,以長遠眼光反省我國屢屢空轉的憲政僵局根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