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心惠情:公民廣場的象徵意義-江素惠 香江文化交流基金會主席

20140817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香港公民廣場周邊圍上鐵閘,又加上了時間限制,昔日的民主聖地是否已變了調 ?
世界各地有許多富有政治符號的廣場,烏克蘭的震盪成了國際關注新聞,而首都基輔的獨立廣場波瀾壯闊,掀起了民主運動,這廣場原為十月革命廣場,在烏克蘭脫離蘇聯獨立之後,改名成為獨立廣場。在這廣場也醞育了橙色革命象徵著民主運動的勝地,現烏克蘭有任何風吹草動,獨立廣場就擠滿了人群,這是一個人氣頂盛之地。
在台灣的民主運動進程中,中正紀念堂前的廣場也佔了一頁,野百合運動訴求改革萬年國會,後來被李登輝接納而修成正果,國會的全面改造下,一步步推進,後才達致總統的直選。這一行動開啟了台灣的民主改革,後到陳水扁執政時期改名為自由廣場,諸多歷史見證下有其特殊的意義。
香港政府總部前的公民廣場,其實至今它並沒有正式的名字,是二0一二年香港民間反國民教育示威遊行之後在此紮營絕食抗議,之後就成為香港市民口中的「公民廣場」了。近年來,香港的遊行成為周末常見的活動,都是以平和理性的方式,遊行人群最後走到了政府總部前的公民廣場喊喊口號表達訴求。可惜香港政府最近將原本設計為「門常開」的政府總部大樓關上了門,將公民廣場周邊圍上鐵閘,又加上了時間限制,成為「門常關」,以後民眾無法隨便佔據公民廣場。廣場可以關門,但並不代表人民心中的訴求已消,政府更應聆聽民意。
現香港正為二0一七年特首普選的問題而爭議,港人十分羨慕台灣可有一人一票的直選,但北京對香港的不信任,總認為有外國勢力滲透要搞亂香港,將香港變成反共基地,讓直選議題遭受了許多挫折與限制,也引起了香港社會的對立,且面對不確定的未來。試想如果是完全民選的特首,要對全民負責,如何敢關閉這一個承載著民眾運動的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