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洗談:公共建設預算不能被排擠-黃偉哲 立法委員

2014091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公共建設投資為國家競爭力主要指標,不應在資源配置上受到排擠。(互聯網)
公共建設投資為經濟成長之活力來源,具備累積資本存量帶動民間投資,促進國內需求擴張及支應長期經濟成長等功能,故公共建設在經濟成長扮演舉足輕重角色,然近年來,台灣政府面臨全球景氣衰退衝擊,政府面臨財政窘困之際,使得台灣公共工程建經費在「預算排擠效應」下,占整體國家預算比重年年下滑,連帶造成台灣經濟發展陷入停頓發展之困境中。
從台灣政府公共建設投資額來看,於2009年台灣整體公共建設預算為3,398億元,在加計政府另行編列之特別預算後,其總金額仍維持占整體預算歲出比16.19%,然在執政政府目光短淺且稅收短絀的情況下,竟連連降低政府公共建設預算支出,使得公共建設預算於2013年時僅編列1,985億元,且佔政府總預算歲出比僅10.16%,但這還不是最糟的情況,根據台灣行政院主計總處匡列2015年公共建設預算時發布,公共建設預算僅1,636億元,就算加其他特別預算,公共建設預算也僅占中央總歲出規模比僅9.3%,令多數民眾為台灣未來經濟發展情況感到擔憂。
另一方面,分析台灣公共建設預算來源發現,因台灣公共工程建設財源太過依賴特別預算之挹注,造成台灣公共建設規模暴增暴減,造成預算倉促編列或成本效益評估未周延等情形一再發生,據台灣行政院主計總處資料顯示,台灣近10年公共建設預算,從2002年度至2013年度公共建設投資總額為2兆8,685億元,其中公務預算編列1兆7,669億元(占61.60%)、特別預算編列1兆1,016億元(占38.40%),竟有近40%之公共建設預算需仰賴特別預算編列挹注。
再者,由於特別預算編列主要係因應國家緊急重大情事等因素,故其特別預算來源並非「常態」、「固定」,以2014年度公共建設總規模為3,560億元為例,就較98年度5,024億元,減少1,464億元,減幅高達29.14%,而這樣的預算編列情況,使得台灣許多公共工程之規劃與執行,為因應預算的暴漲暴跌,根本就無法周延評估,造成許多公共建設淪為使用效益極低的「蚊子館」或是品質極低劣的工程建設案。
再從近10年度(2002年度至2013年度)公共建設預算分布來看,台灣多數公共建設皆偏重於交通建設設施,其比重高達46.62%,其次為農業建設占13.95%,及水利建設占10.87%,以台灣2014年公共建設總預算案為例,該年度總預算為1,925億元,其中交通建設為1,050億元,占比高達54.54%,由於交通建設相較其他建設而言,較易達成民眾「有感」之效益,使得執政當局忽略其他應有之公共建設,進而產生其他「有利」經濟發展基礎建設(如:工商設施、水利建設…等)遭排擠,使得台灣整體經濟成長在沒有全盤考量之下,無法看見足幅成長。
當台灣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黃萬翔表示:「在一般正常狀況下,公共建設的公務預算占總歲出比重,應該要達到百分之十五」的情況下,我們必須呼籲,公共建設投資為國家競爭力主要指標,攸關國民生活福祉,而今因財政拮据及資源配置排擠,公共建設經費逐年減少,致帶動經濟成長引擎效果不彰,台灣執政當局實應審慎檢討資源配置,提出因應措施,力求台灣經濟再次翻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