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言獲眾:從《返校》看台灣的兩種在地文化-妖西 實踐哲學家
20170119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返校》在台灣會爆紅,一部份其實是受到「從外國紅回來」的文化消費效應影響,並不純然是因為這是一款以台灣歷史與文化為題材的遊戲。(網路圖片)
《返校》是最近在國際遊戲平台Steam上銷售的一款恐怖解謎角色扮演遊戲,才剛上市就一舉衝上全球銷售排行前十名,短短三天內獲得了97%的玩家給予好評。此消息一出,很多人都感到振奮,因為《返校》是一款以1960年代戒嚴時期台灣校園為背景的遊戲,遊戲大量引用了台灣文化與情境,比方說道教文化、神壇符咒、黑白無常等,認為這是台灣以自身歷史與文化走向國際並廣受好評的文創典範,平反了長期受到貶抑污名的在地文化,是為台灣之光。
確實是台灣之光,但這樣的光也再次凸顯了台灣文化認同的一個基本問題。問一個簡單的問題就好,今天這遊戲如果不是放在國際遊戲平台Steam上,結果會如何?
一來,國際玩家可能因為缺乏銷售通路的支持而根本無從得知此款遊戲(這是廢話);二來,台灣玩家市場的反應可能就不會那麼好了(這才是重點)。也就是說,《返校》在台灣會爆紅,一部份其實是受到「從外國紅回來」的文化消費效應影響,並不純然是因為這是一款以台灣歷史與文化為題材的遊戲。事實上如果去統計,你會發現以台灣歷史與文化為題材的遊戲,多半不好賣,要給外國人加持肯定過,才會好賣。
這某種程度反映了台灣人根骨裡的毛病,其實台灣人對自己的歷史與文化是缺乏自信的。我們不是先覺得這是好東西然後賣到國外去,而是我們自己也忐忑不安,等到國際市場反應好了,我們才趕著貼上,與有榮焉,嚷著說台灣之光台灣之光。從以前李遠哲快拿諾貝爾獎我們中研院才趕緊貼上去封他個院士,我們就一直是這樣。
看看台灣自己的市場多半在夯什麼就知道。誰會以道教文化為素材做遊戲、拍電視劇?那人肯定是傻了。台灣總是哈其他地方的東西,一下是韓流,一下搞不好
開始瘋中國。這種「哈其他人」的文化已經成為某種常態,並在這意義下成為台灣文化的一部份。
所以,台灣其實有兩種「在地文化」,一種是延續前人歷史文化一路下來的真‧在地文化,透過宗教、飲食、婚姻親族等生活方式體現;一種則是以歐美日以及中國、韓國輸入的文化消費品為主,充滿外來性色彩的哈‧在地文化。
有趣的是,前者始終端不上抬面,總是難徹底擺脫落後、粗鄙、陰暗的形象;後者總是相對如入無人之境,光明正派,台灣人接受度高,評價也高。
說來可笑但也可悲,台灣人自己的東西還必須透過外國人加持予以肯定,出口轉內銷,我們才會跟著說好棒棒。《返校》或許只是一個例子,類似的例子可說「罄竹難書」。
台灣人對自己缺少自我認識與認同,更缺少自信。真正的在地才是最國際的。我們應該先肯定自己,努力在份內做到最好之後,驕傲地推向國際市場,而不是自己也沒把握,總要別人給自己打分數、定價值後再來台灣之光。這種心態上微妙的差異,決定了台灣人的格調,也決定了台灣在未來世界可能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