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乾任
社會觀察家
大員通訊:台灣最不缺的就是否定、唱衰自己的聲音
前兩天大法官在釋憲案說明記者會上公布,同志婚姻權也應該受憲法保障,現行民法規定違憲之後,網路上隨即一片感動與慶賀之聲。
不過,有一種聲音相當有趣,那種聲音的起手式多半是說「自己過去對台灣一直不看好,直到同婚過關,才有了一點希望」。類似這個脈絡的聲音還有,台灣竟然能在同婚議題上一舉超越其他世界上許多先進國家,真不可思議,讓人有一點感動與驕傲。
不是台灣一直很棒,所以變得更棒而感到欣慰,而是一直看壞台灣,好不容易有個好消息,所以感到開心。
然而,我不免想,台灣真的那麼糟糕、一無是處嗎?
台灣真的處處不如人,特別是不如中國嗎?
如果是,為什麼港澳每年有那麼多人來台灣玩?為什麼日韓等國的國民更肯定台灣?為什麼中國最有名的作家韓寒來過台灣之後會感嘆地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為什麼近來許多國際媒體紛紛把台灣列入被低估的地區、值得造訪旅遊的地方?為什麼日本人對台灣年輕人能發動太陽花學運和高社會政治參與感到欽羨?甚至有一些國際媒體認為台灣是最安全的旅遊環境(意指不會發生恐怖攻擊事件)?
會不會有一種可能性,其實台灣沒有那麼差,甚至在很多地方很棒,只不過在發展台灣的美學或主體性等本土認同的論述建構上,在台灣社會現象的報導與陳述上,長年被殖民政權打壓,被有心人士操弄,導致以正面肯定模式建構認同論述能力薄弱,習慣以自我否定的悲觀模式,看待一切孕育自本地社會的文化、經濟或社會現象。「凡台灣的都是不好的」思想根深蒂固,制約台灣社會的集體無意識。
在我來看,台灣最大的問題是,島上有兩個對國家未來見解不一致且互不相容的共同體在爭奪認同論述的主導權,其中一個與強大的鄰國結盟,正好也是長年以殖民統治優勢,把持台灣認同論述的建構權,以貶抑台灣本土歌頌華夏中原核心信念,發展出讓台灣人自己都否定、厭惡自己的土地所發展出來的現象。
具體的操作手法很簡單,平日廣發歌頌中國崛起中國最強的論述文章,而台灣本土長出來的人事物或文化現象都一律打成低劣。
好比說,明明是因為制度不保障與人民之間不信任所引發出來的中國青年狼性或數位支付,在論述開展上卻被大幅以肯定之姿報導,而台灣自己本土長出來的都是不好的(最經典的就是台客文化或台灣國語的被嘲笑,以及《魔法阿嬤》怪力亂神因此不能得金馬獎等等)。
日本知名藝術家村上隆說,某件當代藝術創作是否有價值,能否賣出好價錢,是怎麼認定的大家知道嗎?
是靠藝術評論的建構,是看該作品能否被縫合進既有的藝術評論體系,而不是單看作品本身。
也就是說,一件藝術品的好壞不是由藝術品本身,而是看這件藝術品能否被既有的藝術評論體系認可來判斷,能夠被納入體系並且獲得肯定才能賣得好價錢取得好評價。也就是說,幫藝術品建構能夠納入既有藝術評論體系並被肯定,比藝術創作本身更重要。
同樣的道理,從肯定的角度出發,建構本土社會現象的論述,接軌到世界體系中,並在世界上散播,贏得國際社會的認可接納,是台灣社會想要以自己的獨特性在世界上立足的首要之務。如果繼續按照現行模式開展,不只政治上國際社會搞不清楚台灣究竟是誰?文化上也很容易被歸類為隸屬華夏。
台灣最不缺的就是自我唱衰的聲音,不要再慣性地以負面否定的方式建構台灣本土發生的事。台灣不是樣樣好也沒有那麼差,每一個社會都有自己的優點跟問題,台灣也一樣。一個社會現象的發生不會全都只有缺點,我們應該試著以台灣為主體,從正面肯定自己而非負面否定唱衰的角度看待本地社會長出來的東西。
唯有在肯定式認同論述的建構過程中,我們才可以更多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與其他社會的區別,發展出自己的文化主體性,能清楚地對世界說台灣人是什麼樣的人?台灣是什麼樣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