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沙的真相? 學者:極可能是指沖繩

20171113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台灣時常被稱作是福爾摩沙。(資料圖片)
葡萄牙語「福爾摩沙」(Formosa,意即美麗之島),在近代幾乎成為台灣的代名詞,據指其源於16世紀中期,葡萄牙水手遠望台灣島時所發出的驚嘆之語。惟經過學者研究,相信當時水手們口中的「福爾摩沙」,可能不是指台灣,極可能是指日本沖繩群島。
據台灣中央研究院刊物《研之有物》報道,台灣史研究所的副研究員翁佳音與編輯黃驗完成在其專書《解碼台灣史 1550-1720》中提出,經仔細研究葡萄牙人到亞洲後的史料文獻後,發現這些史料中所記載的「福爾摩沙」,其地理位置上是西北東南向,總長約100公里,但台灣島是東北西南向,總長400至500公里左右。由此推斷,葡萄牙水手當時眼中的福爾摩沙,極可能是指沖繩群島。翁佳音認為,近代以福爾摩沙來指稱台灣,相信是後人推論後的想像。
書中又指,1584年西班牙船隊行經台灣時,在航海誌上首次稱讚台灣「As Ilhas Fermosas」,意思是美麗諸島,後來西班牙人在繪製海圖時,再將當時的台灣稱作「Hermosa」(艾爾摩沙)。幾經更迭,最終由1624年來台的荷蘭人確立福爾摩沙 (Formosa) 一詞,自此就成為西方國家對台灣的定稱。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近年「去中國化」的動作頻頻,福爾摩沙亦被不少台獨分子提出此作為新名字。福爾摩沙台灣日治時期常用的稱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涉台的官方文件及政治人物,更往往會以此作稱呼,直至大陸與美國建交後才改用「台灣」。與此同時,大陸立場堅決反對台獨,涉台獨的新聞報道上亦有諸多用字限制,其中特別提到「福爾摩沙因具有殖民地色彩,不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