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看中國:紙媒必死於大數據時代-王思想 經濟學者
20140503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用近幾年流行的「元年」一詞來說,2014,無疑是中國紙媒的倒閉元年。曾經輝煌的《新聞晚報》率先宣布在1月1日停刊;創刊於2004年的《競報》宣布自4月25日起休刊。《天天新報》宣布於5月1日起休刊。無論用「停刊」還是「休刊」,人們都知道,上海、北京的這三家紙媒永無復刊之日了。
紙媒的倒閉潮已經開啟。將有越來越多的紙媒加入倒閉行列。絲毫不令人感到意外。自從互聯網興起的那一刻,人們就應該知道,報紙和雜誌的死期臨近了。美國的報紙雜誌早就開始倒閉了。曾是美國最暢銷雜誌的《讀者文摘》於2009年8月第一次申請破產保護,2013年再次申請破產保護。我們向其致敬的同時,準備為其下葬。
紙媒為什麼而死?有什麼辦法可以挽救嗎?
很多人以為是介質的問題。紙質媒體需要印刷和遞送,不僅需要耗費巨大的印刷和物流成本,還延誤了時效,還不便於保存和查找。總之,盡是缺點。
如果僅僅是因為介質問題,那就好辦了。幾乎所有紙媒都開設了電子版。可惜,幾乎所有紙媒的電子版都乏人問津。更可笑的是,有些媒體為了逼迫讀者掏錢訂閱,竟然讓電子版延遲一到兩天上版。
美國兩家電子報紙倒閉,今後各國的電子報紙將陸續倒閉。因為,報紙的倒閉,根本原因,不是因為介質。換個電子馬甲,照樣死。
問題出在營運模式上。
我們來看中國紙媒的運行軌跡:當年是販賣「表揚權」(中國特色,西方媒體是批評權)。後來進步為賣信息,以及二次營銷,吸引訂閱戶的眼球,賣給廣告客戶。現在,表揚權成了笑話,自媒體自我賦予了批評權,信息傳遞被網絡取代,《讀者》等雜誌的雞湯功能被微信取代。
為什麼電子報紙競爭不過自媒體?這是因為媒體與訂閱戶的關係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以前要從媒體獲得信息,後來發現網絡信息免費、方便閱讀、方便搜索歷史記錄;媒體迫切希望以專業服務吸引訂閱戶,可惜水平不如商業公司。現在客戶甚至不需要搜索信息,只需提出需求,自然有專業公司上門服務。
「需求就是我的資本」,這是革命性的變化。
比如一些化肥農藥公司在農村牆上刷廣告,吸引農民購買;後來,農民可以從網上搜索對比;今後,農民只需上微博發布「我種了兩畝韭菜」,第二天早上就會有公司回覆:「我們給您列出了時間表格,以及每次藥肥用量」。次年,農民毋需發微博,已有公司主動推薦,並根據換種新菜否換服務內容。
又比如看電影。以前,你需要從晚報獲得電影播放信息;後來從網上搜索。現在,經過你的允許,影院趕緊為您發布播放預告,每次根據你的喜好重點推薦。當然,電影院這個產業或許也被顛覆,已經不存在了,王健林已經破產了。
你剛進某餃子館,手機立刻自動接入WIFI,收到信息:「您上次吃的三鮮,喝的紫菜湯。如果今天照舊,請用微信掃描二維碼付帳,然後坐到16號桌」。如果你允許餐館將你的口味喜好分享給其他飯店,你還會得到打折優惠。
現在,我們到達某一酒店或寫字樓,總會詢問有沒有WIFI,一旦能接入,會覺得賺了便宜,很高興。用不了兩年,將發生重大變化:你每到一處,會有多個免費WIFI眼巴巴盼望你、懇求你接入。因為,他們要利用你的接入進行下一步的數據營銷。
渠道為王,信息互動,需求就是資本,這就是大數據時代的生存。在大數據時代,信息的主客體地位已被顛覆,從收費改為倒貼,懇求你接受我的信息傳遞;這導致媒體全行業徹底被顛覆。
對於紙媒,我們可以做一個看上去很殘酷的結論,8個字:無法轉型,只能轉行。
很多傳統媒體的人都心存幻想,提出了「用轉型應對挑戰」。而在這個空洞的「轉型」一詞後面,他們提不出任何有效的辦法。實際上,形勢已經非常明朗:紙媒死路一條,電視岌岌可危,廣播因為汽車的使用而能夠苟延殘喘。
當傳統媒體已經沒有意義的時候,傳統的新聞自由,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大數據時代,即便在缺乏新聞自由的國家,互聯網這頭野獸也已經突破封鎖,給了人們自由表達的權利和工具。這種突破尚不全面,但趨勢不可阻擋。任何試圖將一個國家封鎖為局域網的企圖,將被證明是多麼幼稚。
大數據時代的特點是:「消滅中介,個體至上」互聯網和手機猛獸,踐踏著一個個傳統行業,死屍纍纍。曾經依靠信息來謀利的中介行業,在信息過剩時代最先覆滅,這只是開了一個頭兒。許多產業都將被顛覆。今後,我們還將看到石油巨頭、電力巨頭、金融巨頭的倒閉。政治人物的權威將越來越低,經濟領域的巨型企業將瓦解。個體的地位越來越上升。大V需要討好粉絲。
無情的互聯網,不僅顛覆其他產業,對互聯網內部,也不客氣,網易、新浪、搜狐、百度這些互聯網巨頭會否倒閉呢?很有可能。
核心就是:網絡讓整個社會碎片化、個體化。
世界從平面化,走向了數字化,現在,走向了數據化。我們已經站在一場偉大的數據革命的起點。數據革命帶給人類的意義,就像當年的蒸汽機革命,當然,力度要比蒸汽機革命大得多。
20年後的世界如何,很難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