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木三分:中國媒體 黨的下蛋公雞-喬木 北京傳媒學者

2014062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中國的媒體就像一隻下蛋的公雞。政治上要像公雞一樣,會報時打鳴,傳達黨的指示,發揮導向作用;經濟上還要能下蛋,有收入回報,為經濟發展做貢獻。
在中國式的媒體理論中,「喉舌」論的影響最大。新華社的老一代社長郭超人曾發表宏篇巨著《喉舌論》,強調中國媒體的政治功能,即傳達黨的聲音。江澤民時代,更多的用「導向論」來替代「喉舌論」,本質上還是強調黨領導的媒體對輿論的導引。胡錦濤時代提出媒體的「貼近論」,即三貼近: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這在回歸新聞的本質、反映民生民意方面是一個巨大的變化。但在「貼近」的背後,仍是黨領導的媒體的優越地位及其政治功能,本質上還是喉舌論的思想。
至於現在媒體搞的「走轉改」運動,即所謂的走基層、轉文風、改作風,變得只是採訪報道的形式和方式,就媒體的定位來說,並沒有實質性的改變。
三十多年來,中國媒體的發展變化很快,但基本上仍在政治宣傳和新聞專業主義之間搖擺,需同時考慮政治功能和經濟利益。媒體從業者既是專業的記者編輯,也是黨的幹部或服從黨的領導,遵守宣傳紀律。越來越多的媒體被推向了市場,但媒體和政府的關係仍然纏繞不清。媒體從上到下都有嚴格的行政級別,很多媒體本身就是政府的一部分。儘管新聞報道的形式內容有了很大變化,但類似「宣傳前沿、新聞戰線、思想陣地」等蘊含意識形態的詞語仍頻頻出現,媒體的政治含義和政治功能並沒有弱化。
現在除了黨報和行業報,媒體逐步在推向市場,但幹部群眾仍被號召讀黨報黨刊,中央電視台每晚七時的「新聞聯播」是各地電視台雷打不動的轉播節目。黨和國家領導的講話總是佔據最好的時間和版面,老百姓打官司上訪更願意借助媒體而不是法律,市場經濟並沒有弱化媒體的政治功能。
但中國媒體確實在從喉舌向市場轉變。喉舌傳達黨和政府的聲音,強調媒體的政治屬性。而市場強調媒體的經濟功能,要服務讀者、參與競爭、吸引廣告。市場還反映媒體的社會屬性,即媒體要成為言論的市場、民主參與的平台和社會共有的公器。中國的媒體市場在急速發展,具有巨大的潛力和多樣化的需求。意識形態在弱化,資本的力量和專業主義的影響在上升。
改革開放這麼多年來,其他行業基本都早對民間和外國資本開放,唯一沒有開放的就是媒體。報刊廣播電視,仍是黨有黨管黨辦為了黨的統治。異常活躍的互聯網,倒是允許民間和外資的適度進入。
然而,儘管互聯網具有大眾傳媒的所有功能,但中國官方卻把它另眼相看。從歸口管理來看,網絡公司歸工商、工信部門和警方管理,而不像其他媒體一樣歸新聞出版署、廣電總局及其背後的中宣部管理。另外,除了幾個官方辦的網站外,中國政府並不承認其他網站的新聞媒體地位,不給網站從業人員發放記者證,不給予採訪權。商業網站只能轉載其他新聞媒體的消息,官方對網站進行內容審查和技術控制。
目前中國有眾多的部門在管媒體,比如政府層面的國務院信息化辦公室、廣播電視電影總局、新聞出版總署等;中共凌駕政府之上的宣傳部、黨的國家安全委員會、黨的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小組等;還有許多莫名其妙的機構,比如中央綜合治理委員會、掃黃打非辦、文化聯合執法大隊等。
在這種管控下,媒體作為一隻雞,叫得調門再高,也沒有多少人聽。而要想持續下蛋,獲得經濟上的回報,也越來越難。
其實中國歌功頌德的媒體,更像太監,除了哄皇帝高興,沒有幾個人愛聽。至於市場回報,別說下蛋,太監能保住自己的蛋就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