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天下:鄧小平的局限-章文 知名評論員

2014082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中國民間對鄧小平的評價存在巨大爭議,有人頌他為「偉人」,有人斥他為「屠夫」。
再過兩天(8月22日)就是鄧小平誕辰110週年了。古人云「蓋棺定論」,很難用在鄧小平身上。雖然已經去世17年,中國民間對於這個人的評價,一直存在巨大爭議,呈現兩個極端,有人頌他為「偉人」,有人斥他為「屠夫」。
持「偉人」論者大體會搬出鄧小平的「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往事來,這的確不容否定。改革開放之初,剛從十年文革走出來的國人大部分思想上保守僵化,心理上戰戰兢兢。多年的思想改造使中國人形成一個習慣性思維,遇事都要問一問是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是無產階級思想還是資產階級思想?如果認定是「資本主義」或「資產階級思想」,那麼就無人敢去嘗試。顯然,如果讓這種習慣性的思維繼續處以支配地位,那麼就無法啟動任何新的改革措施。
此時,剛剛復出尚未掌握全面權力的鄧小平支持胡耀邦搞「真理標準大討論」,確立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衝破了毛澤東「兩個凡是」遺產的束縛,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鄧小平在上世紀60年代提出的「貓論」(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也隨之再次出籠,以它淺白的語言迅速俘虜人心,改變了之後幾次巨大爭議的方向。
例如在引入市場經濟成分時,他在《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不存在根本矛盾》的談話中說:「問題是用什麼方法才能更有力地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們過去一直搞計劃經濟,但多年的實踐證明,在某種意義上說,只搞計劃經濟會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就更能解放生產力,加速經濟發展。」後來被逼以八旬之身去南方考察,在所謂的「南巡講話」中說:「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手段。」
鄧小平的「貓論」類似和稀泥,擱置了諸多關鍵問題的爭議,使得這些問題隨時冒出來干擾改革開放進程。胡耀邦和趙紫陽兩位的悲劇即是源於此。後來陳雲提出的「摸著石頭過河」與「貓論」異曲同工,至今仍在影響中共的治國思路。
當然,如果沒有發生89,僅憑鄧小平上述貢獻,他應該可以「名垂青史」,雖然他的「務實主義」存在巨大的局限,但畢竟在一定時間段內推動解決了中國面臨的重大問題,引領中國走出毛澤東的陰影。
然而89開槍事件,使得鄧小平在歷史上的地位一落千丈。古今中外,凡是下令向手無寸鐵的學生開槍,都是沒有什麼理由可以原諒和寬恕的。
同情他的人最常說的一句話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局限。鄧小平也的確有他自己的局限。例如他從獨裁的毛澤東身上體會到「權力過分集中」的壞處,呼籲解決人治問題,但一旦自己的權威被挑戰,就強調「毛在他說了算,毛不在我說了算」;例如他倡導建立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但對於違憲審查機制的建議則不予同意,致使「依法治國」始終是一句空話。
他既反右又反左,看上去好像很公允,但在實際中對左的壓制遠遠遜於對右的打擊,在矛盾激化時不惜附合左營砍掉自己的左右膀(胡耀邦和趙紫陽)。從中可見,骨子裏他還是當年那個反右領導小組的組長。
他自稱是「中國人民的兒子」,但縱觀他的一生,更應該說他是「黨的兒子」。他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捍衛黨的利益,之所以數次力排眾議推動改革開放也主要是為了讓黨能夠繼續執政。民眾只是間接獲益者。
在我看來,除了「貓論」外,鄧小平未能留下對國家長治久安有意義的遺產。有不少人誇讚他的「一國兩制」,擱置爭議穩定香港人心,但現在香港的困局證明這項政策的難以為繼;也有人肯定他隔代指定接班人的制度,在江湖時代勉強過關,但十八大前發生的薄熙來事件證明這項制度的難以為繼。
一個政治人物,如果不能提出並推動建立有利於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是不能稱為「偉大政治家」的。這樣的稱謂只有美國開國元勳華盛頓、富蘭克林等才配得上。因此,將鄧小平冠之「偉人」是極不恰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