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世界:中國周邊外交的又一次實踐-梁雲祥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20140826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習近平早前訪問蒙古,兩國簽署了多份協議。
2014年8月21日至2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了中國的北方鄰國蒙古國,這是中國最高國家領導人在長達11年後對蒙古國的又一次訪問。在這次訪問期間,雙方首腦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蒙古國關於建立和發展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宣言》,並由雙方不同部門同時簽署了20多項包括礦產資源、經貿、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在內的合作協議。據此,中國同蒙古的關係無疑將會有一個巨大的提升,長期以來並沒有受到中國人普遍關注的蒙古也開始進入中國人的視野,中國的媒體甚至將這次訪問視為中國周邊外交的新篇章。
眾所周知,長期以來中國外交一直堅持大國外交、第三世界外交和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其中,所謂大國外交,即重視同大國的關係,具體而言,即謀求穩定同美國的關係,盡量避免同美國發生直接衝突,尤其是避免同美國發生軍事衝突,同時也要避免同時與多個大國交惡,尤其要避免與美、俄這樣的大國同時交惡;所謂第三世界外交,即將自己定位為第三世界國家,爭取同世界上廣大的第三世界國家保持友好關係,在政治上能夠有較多的朋友;所謂周邊外交,即穩定周邊,與鄰國間保持和平友好與合作的關係。然而,有了基本方針並不意味著就一定能夠實現,尤其在所謂的周邊外交方面,隨著中國近年來的迅速崛起和國家利益的擴大,中國的周邊外交並沒有完全實現其所追求的和平友好與合作,反而在周邊出現了一系列緊張狀態,如在東海同日本的領土爭端和軍事對抗,在南海同菲律賓、越南等國圍繞島礁和海域的爭端,在南亞同印度之間一直存在的領土爭端等等。對此,中國政府也意識到了周邊所存在的問題,於是在2013年10月專門召開了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再次強調周邊外交的重要性以及確定穩定周邊和改善同周邊國家關係的目標,並先後提出了所謂「一帶一路」的戰略,即宣布同中亞國家之間發展和建成「絲綢之路經濟帶」,同東南亞國家之間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此同時,中國當然也沒有忘記北方鄰居蒙古,尤其在目前東部和南部周邊外交都遭遇到一定程度麻煩的時候,就更需要穩定西部和北部的周邊關係。這次中國國家領導人對蒙古的訪問,就是中國周邊外交的一次實踐。
當然,中蒙關係的穩定,並非中國單方面的需要,應該說中蒙兩國互有需要。從中國方面而言,改善與密切同蒙古之間的關係,既有利於中國北部的安全,也有利於中國對蒙古經濟的參與。從蒙古方面而言,則需要搭乘中國經濟的快車來發展自己的經濟,同時也有助於其平衡與長期以來對蒙古具有巨大影響力的俄羅斯之間的關係。
中國領導人這次對蒙古的訪問及其一系列協議的簽署,當然有助於穩定推進中蒙關係。不過,中國同蒙古的關係中也存在著一些互不信任的因素,在歷史上兩國本身就分分合合,糾纏不清,恩怨不斷。13世紀初蒙古帝國崛起,並在13世紀中葉侵佔中原建立元朝,漢民族建立的政權滅亡,但由於元帝國某種程度上被中華文化所同化而使得今天的中國人將建立蒙古帝國的成吉思汗也視為中國古代政權的一部分,可是蒙古人卻並不這樣認為,反而認為成吉思汗是蒙古國而非中國人的祖先,元朝並非中國人的政權,而是對中國的征服。元朝帝國崩潰後,漢人政權再次建立,蒙古也成了中華帝國的一部分,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外蒙古宣布脫離大清帝國獨立,雖然後來成立的中華民國並不承認外蒙古獨立並曾重新派兵佔領,但在俄羅斯的干涉下外蒙古長期實際游離於中國之外,並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蘇聯的干預下通過所謂全民公決而宣布獨立,不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也對獨立的蒙古國予以承認,於是蒙古成為一個法律上真正獨立的國家,但長期受蘇聯控制和影響,在20世紀60至80年代中蘇交惡時中蒙關係同樣惡化,蘇聯曾在中蒙邊界陳兵百萬,那時的中蒙關係極度惡化。冷戰結束後,蘇聯解體,俄羅斯對蒙古的控制減弱,蒙古國內政治也發生了變化,同中國的關係有所改善,不過歷史上的恩怨仍然是蒙古人揮之不去的夢靨,至今仍然在影響著兩國國民的感情,蒙古人仍然擔心中國對蒙古懷有野心,因此在同中國交往的同時總是懷有戒心,而中國國內仍然有些人認為蒙古應該是中國的,至今仍然對一百多年前蒙古脫離中國一事耿耿於懷。
正因為如此,中國同蒙古的關係發展仍將受到限制,儘管目前中國已經成為蒙古最大的貿易夥伴和最大的投資來源國,在經濟上蒙古對中國的依賴性也已經很大,但是在政治、安全等其他領域,蒙古不但仍然深受俄羅斯的影響,而且同時也在主動地引入美國、日本等國因素來進行平衡,實行所謂的除中國和俄羅斯之外的「第三鄰國外交」。因此,中國周邊外交中的蒙古外交充其量也只能通過改善同蒙古的關係來保證相對穩定的北部安全,如果試圖將中蒙關係發展至超過蒙古對俄、美的關係或者利用蒙古來排斥日本,則可能難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