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誰非:學術可以攻擊黨和制度嗎?-長平 獨立評論人

20140903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近年來,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在網絡上推波助瀾,把學術問題和群眾的個別利益問題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相聯繫,最終把矛頭指向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制度,對網絡輿論和社會思想共識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這是北京大學校黨委在中共黨刊《求是》雜誌發表的文章中的一段話,被網絡媒體以「有人別有用心借學術問題攻擊黨和社會主義制度」為題轉發,引發廣泛關注。
在9月1日出版的這期《求是》雜誌中,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和中山大學校黨委分別發表文章,談論「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做好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被認為是近期對中共加強意識形態控制的集體表態。
加強意識形態工作意味著壓制學術自由,遭致人們的厭惡。中國網民說得最多的辯護意見是,不應該把學術問題政治化。學術的歸學術,政治的歸政治,不要疑神疑鬼,動輒別有用心,拿政治的大棒去打壓學術。北大校黨委也想表達這個意思,在宣誓對政治問題要立場堅定、旗幟鮮明、「要及時、有效、堅決地進行鬥爭」的同時,也主張「對學術問題,要實事求是,加強引導,注意處理好學術與政治、淡化與泛化、堵與疏的關係」。
中共長期主張「學術為政治服務」,意味著扭曲學術態度,背離學術原則,摒棄學術方法,把學術文本變成大字報寫作,把學術結論視作政治口號,使得高校難有真正的學術研究,阻礙了人類智識的發展,破壞了世界文明的傳承。因此,學術與政治分開的主張,得到廣泛的認同。
這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文學藝術界。「文革」結束之後,「純文學」、「純藝術」成為人心所向。事實上,這是以遠離政治的態度反抗政治干預。
再後來,「純文學」、「純藝術」變成了藝術家不問政治的藉口。「我只是一個講故事的人」,是作家莫言不對政治事件表態的理由。他當然可以這樣。不過,正如人們所指出的那樣,這事實上也是一種政治表態,意味著對於政治強權的順從和支持。他也終於沒有忍住,直接為中共審查制度進行了辯解。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所謂的「學術的歸學術,政治的歸政治」,也與此類似:在譴責政治干預的同時,也在為躲避學術良知製造藉口。皓首窮經埋首學術固然令人敬佩,但是通過學術發表政治見解是否就應該受人鄙視,甚至活該被打壓?
且不說中共對政治的定義十分廣泛,寫一篇西藏生活的小說都有可能觸犯政治,單就學術來說,很多方面也無法與政治分開,甚至本身就是人類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從政治哲學到政策研究,從人權研究到法律問題,甚至文學理論與電影藝術,有什麼不是政治的呢?自古以來,大多數政治學者、歷史學者、法律學者、媒體學者……按照中國現行的意識形態標準,恐怕都是在「以學術問題攻擊黨和社會主義制度」——不是「借」,不是「別有用心」,追問政治的正當性、制度的合理性和尋求美好的生活,就是他們苦心孤詣、孜孜以求的學術目標。
在當下的政治環境下,這些領域的學術不包含「攻擊黨和社會主義制度及」的內容,恐怕很難稱得上認真做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