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中國:中國不必介入打擊「伊斯蘭國」-梁逸飛 北京媒體人

20140913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不能解決中東的政治問題,該地區之恐怖主義始終會是星星之火,隨時可形成燎原之勢。
8月30日,美國國務卿克里在《紐約時報》上發表文章,標題為「戰勝恐怖主義,我們需要世界的幫助」,克里在文中以發號召的口氣說:「在這場戰鬥中,幾乎每個國家都可以發揮作用。有些國家將提供軍事援助,無論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有些國家可以提供急需的人道主義援助。另外一些國家將幫助恢復受到重創的經濟……」。
克里文中所說的這場戰鬥,是指針對目前正在伊拉克與敘利亞崛起的「伊斯蘭國」。9月11日,克里出訪中東地區10個國家,試圖組織一個「國際聯盟」打擊這個似乎突然從地底里冒出來的「伊斯蘭國」。
數天前,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賴斯低調訪問北京。據悉,賴斯此訪的主要任務是為美國總統奧巴馬11月份訪華做準備,其中,賴斯還要求中國加入美國組建的打擊「伊斯蘭國」的「國際聯盟」。
在當前中美關係火藥味較濃的背景下,美國要求中國出手幫助打擊「伊斯蘭國」,這是一個很具有想像空間的事情。有美國媒體報導說,中方對賴斯的提議表達了興趣,中國的真實態度將在本月的聯合國大會上得到驗證。據悉美國將利用安理會輪值主席國的身份,在聯合國安理會推動共同打擊「伊斯蘭國」的提案。
從目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的相關表態來看,中方除了籠統表達了共同打擊恐怖主義的立場外,並無太多新意。然而,在中國國內輿論場,有聲音響應美國的提議,這種輿論甚至認為,中國應該出兵伊拉克打擊「伊斯蘭國」。出兵的理由則比較簡單:一是恐怖主義威脅中國,「伊斯蘭國」對中國安全存在威脅;二是可以改善跟美國的關係;三則是可以藉美國的船出海練練兵。
坦誠說,這種觀點過於單純。在展開闡述之前,先看看「伊斯蘭國」是個什麼組織。這個自稱為“哈里發國”的組織目前控制了伊拉克西部與敘利亞的一部分地方,擁有數十億美元資金,佔據了15口盛產的油井,還裝備有不少從坦克、裝甲車到導彈種類數量不一的美製武器,他們擁有接近3萬名戰士,其中約1.7萬為伊拉克人,其他為來自世界各地包括歐美國家的聖戰者,這個組織的首領是一位擁有神學博士學位的極端伊斯蘭主義者——巴格達迪,他的領導集團裡充斥著伊拉克薩達姆時期的舊軍官、復興黨人以及來自「基地」組織的投奔者。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9月10日發表的電視演講中稱,「伊斯蘭國」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組織。確實是,它是一個在中東地區跨國境蔓延的極端宗教組織,深深地紮根於阿拉伯政治生活的沼澤中。但換個角度看,與其說「伊斯蘭國」是一個恐怖組織,還不如說是阿拉伯地區蔓延的一種憤怒。只要這種憤怒存在,「伊斯蘭國」就會永遠存在。引發這種憤怒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該地區的領導人對他們所統治的數億老百姓給予的太少。從這個層面看,此次興風作浪的「伊斯蘭國」,與三年前爆發蔓延的“阿拉伯之春”社會變革,有某些相通之處。也就是說,「伊斯蘭國」能迅速壯大,並非無根之樹,無源之水,它一方面有相當的民意基礎,另一方面背後還有強大的力量支持,而這些力量構成背景十分複雜。
美國人意識到,打敗了「基地」組織,很快出現了「伊斯蘭國」,擊斃了本•拉丹,很快出現了巴格達迪。這並非偶然現象。如果不能解決中東的政治問題,該地區的恐怖主義始終會是星星之火,隨時可以形成燎原之勢。
正因如此,美國政府才異常謹慎。不僅宣布消滅「伊斯蘭國」是一個長期過程,還表示只有在得到地區國家支持的前提下才會採取軍事行動,並且這種軍事打擊僅停留於空中打擊,拒絕派遣地面部隊。美國政府同時認為,要消滅「伊斯蘭國」,需要製訂一個包涵政治、經濟與外交等各方面的綜合戰略。在處理「伊斯蘭國」危機上,美國政府採取了「主導型多邊主義」策略。
在這樣一種極其複雜的背景下,一貫置身中東亂局之外、地區根基不深的中國,冒失加入美國組建的所謂「國際聯盟」,甚至軍事介入,絕對是缺乏深入思考的短視行為。一旦決定加入,尤其是軍事介入,肯定將面臨「上船容易、下船難」的尷尬境地。連美國人都搞不定的事情,中國人能搞得定嗎?
何況,美國人號召建立所謂的「國際聯盟」,本身就說明了美國人不願過度介入,不願意承擔過多的風險與責任。而如果中國一廂情願抱著期待得到美國人的熱情回報,甚至就是為了海外練練兵,那顯然是想得過於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