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看中國:市民交流的落後和退步-麻生晴一郎 日本作家

20141117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日本大部分媒體形容習近平和安倍的會面是改善中日關係的重要一步,但對這個新聞有興趣的日本人不算多。
日本大部分的媒體以習近平和安倍的第一次會見而報道這是「改善中日關係的重要一 步」。但我跟不少日本人談到這個話題時,對這個新聞有興趣的日本人不算多。這樣的 理由之一,是因爲來日本的中國遊客今年初開始增加得特別多,在東京的銀座、在大阪 的道頓堀,到處都能看到坐在大巴上的很多中國遊客。另外,2012年以後,在商場裏中 國產品也越來越多。所以,很多人覺得中日關係早就開始改善了。但更重要的理由是對 不少的日本人來說,中日關係是跟自己沒有關係的東西,改善不改善都是無所謂的事情 。
我老家是在日本九州的小城市開小餐館的。主要的客人是工人、退休老人、本地政府臨 時職員等。他們當中去過中國的人並不多。我和他們講中日關係時,他們的反應是像學 習物理學似的很難理解。而我開始對中國有興趣的時候,周圍就有不少對中國有興趣的 日本人。他們大都是大企業職員、公務員、或者「左翼」知識分子的孩子。他們從中學 時代就開始對中國感興趣了。在我的印象中,從事中日交流的人士裏,不少人是在他們 小孩子的時候,就是生長在讓他們喜歡中國的生活環境中,而對那些不是生長在這種環 境的日本人來說,中日關係就是別人的事情。
但在日本,1970、1980年代是「海外旅遊潮」。也有些人,包括我,生長在跟中國沒有 緣分的環境下,但通過旅遊或者媒體介紹的中國消息,開始對中國有興趣,後來成爲研 究中國專家的。跟中日關係沒有關係的老百姓,不論是在日本,還是在中國,都多得很 。1970年末開始的中日之間的交流是「日本的親中派市民」和「中國的官方」的交流。 目前很多的經濟、文化、學術、NGO等領域的交流,大都是以日方的官・民和中方的官方 政府進行的交流。對不少中國老百姓來說,經濟交流是跟自己無緣。對不少體驗抗日戰 爭的人來說,中日友好意味着他們丟了講自己被日本軍傷害體驗的權利。
在最近2000年的中日關係史上,基於正式國交而展開交流活動的時期太短。兩國之間的 經濟・文化交流大都是不基於兩國之間的穩定的國交上進行,而是通過民間交流形式進 行的。但1972年以後的中日交流反而是太依靠兩國政府之間的關係,而市民交流一直是 落後的。目前中國開始變化了,政府和公民的距離越來越擴大了。不少公民對於中日關 係開始表現出自己的態度,於是一邊發生「反日」等活動,一邊出現很多中國遊客訪問 日本,在自己的博客上讚美日本社會的現象。
我現在擔心的是日本市民的態度。今後較長時間,想去中國的日本人可能不太增加,這 意味着市民交流的退步。我開始關注中國的時候是在1980、1990年代,當時日本有兩種 關於中國的消息:(1) 批判或者罵中國的政治和社會;(2) 介紹中國的酒食文化、民俗 、旅遊、歷史的魅力。目前(1) 還是多,而(2) 太少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一般日本人 很難對中國的所有的事情都感興趣。因此,最近我開始想寫(2)之類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