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悅人生:和樂自在──從三皈五戒開始-寬運法師 香港西方寺住持
2014113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求授三皈是正式入佛門的第一個儀式,「皈」是歸投的意思,「依」是依託的意思。
雖然佛教在香港社會的傳播已日漸普及,但相信仍有很多人對佛教的教理、教義、戒律,甚至是儀式不太瞭解,有些時候更可能與一般的民間信仰或祖先信仰混為一談,使佛法的真義被蒙蔽,無法令世人認識;因此,身為出家人或佛門弟子,實有責任將佛教的正確知識,也就是正知正見向大眾傳遞。
最近(11月28日),筆者應邀主持香港佛教聯合會創會70周年紀念,於佛教黃鳳翎中學舉行之佛學講座──主題為「跨進佛教的大門,從三皈五戒開始」,向港區善信及有心學佛的市民大眾,講解三皈五戒的意義。現將是的講座內容重點,與東網讀者們分享交流。
在我們佛教裏面,要成為佛弟子,必須進行「三皈五戒」儀式,簡稱「皈依」;皈依,好比我們上學受教育,必須先報名,然後註冊成為學生,正式上課,成為該校的正式學生。皈依也是一樣,皈依後才能稱得上是佛弟子。同時,也是用來區別佛教徒和非佛教徒的基本標準。
一、信佛必須皈依嗎?
對於不信佛教的人來說,往往會有這樣的疑問:信佛必須要皈依嗎?答案是肯定的。我們想成為真正的佛弟子,就必須要皈依。正如入黨需要宣誓,入學需要註冊一樣,由此才能獲得合法的身份。皈依還有特定的儀式,須經三寶證明方可。信佛而未皈依,就不能算是佛弟子。
我們學佛的目,是為了尋找人生的究竟歸宿,從而實現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從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生,轉向以三寶為中心的人生。我們每個人生命的內在,本具三寶的一切品質;也就是說,在心性上,我們與十方諸佛無二無別。皈依的根本目的,正是在於開啟這一寶藏。若不皈依,在某種意義上,表示我們對學佛缺乏基本誠意。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就無法得到開啟佛性寶庫的鑰匙,又如何能進一步契入其中,並獲得法益呢?
所以,求授三皈是正式入佛門的第一個儀式。意思就是真正發心,從今天起成為真正的佛弟子,向佛學習。「皈」是歸投的意思,如水歸海,如客歸家。「依」是依託的意思,如子依母,如渡依舟。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世俗的家;無論走到哪裏,對家、對父母都有依賴。但是,世間的家、世間的父母畢竟會離散,因此我們必須找到一個穩固、長久、不變的依託,獲得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使身心能安靜下來、安頓下來,這個地方就是我們真正的家、真正的皈依處──那就是三寶。
二、何謂「三寶」?
皈依決不是表面的、外在的儀式,而是我們邁向成佛之路的堅定的一步。所以如果我們決定學佛,首先就是受三皈,三皈是佛法修行最重要的綱領。由於我們皈依所依止的對象就是「三寶」:佛、法、僧,也就是覺、正、淨。所以我們要對三寶有清楚的認識;三寶有自性三寶、有一體三寶、有別相三寶、有住持三寶;這些名相的意義我們必須要完全明白。這裏面最重要的就是自性三寶,這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
(一)佛寶。「佛」是不是我們在寺院裏所看到的佛像?
「佛」是從梵文「佛陀耶」的音譯,含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意思。佛寶就是覺悟。皈依佛,皈是回來、回頭,依是依靠。我們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靠自性覺,這就叫做皈依佛。正如趙州禪師所說:「金佛不渡爐,木佛不渡火,泥佛不渡水。」「真佛內裏坐」──真佛,就是我們純真的本心本性。又如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裏面說:「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所以說,佛就是智慧,佛就是覺悟。
(二)法寶:「法」就是自性裏面的正知正見,也就是《法華
經》上所說的「佛知佛見」;佛知佛見是自性裏面本來具足的。我們從一切邪知邪見回過頭來,也就是把我們錯誤的觀念和看法改正過來。依自性正知正見,這就叫皈依法。
(三)僧寶:「僧」是清淨的意思,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我
們從一切染污回過頭來,依自性清淨心,這就叫皈依僧。「僧」還和合的意義。通常僧團裏都會掛了一個牌子:「住如來家,修六和敬」;「六和敬」即是: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見和同解。僧團必須要遵守這六個戒條;這六個戒條都做到了,這個道場就是真正的和睦的僧團,十方諸佛護念,一切龍天擁護,護法神擁護。如果做不到,這個道場就不是正法的道場,與佛菩薩不可能有感應。
所以,皈依三寶,不是皈依佛、菩薩形象、經書和出家人,而是自性的皈依,也就是皈依自性的三寶。佛在菩提樹下成正等正覺時所說的第一句說話:「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原本都具足如來的智慧德相,我們原與如來無異無別,只因為有太多的妄想、執著,所以無法證得。所以,我們皈依學佛後,就要改惡遷善,轉迷為悟、破迷向覺。
三、「三寶」的六種殊勝意義
我們為什麼將佛、法、僧稱之為「寶」呢?《究竟一乘寶性論》中,特別就這一問題作了說明:三寶所以為「寶」,具有六層意思。
一為稀有難得。在這個世間,真正能開啟這一寶藏者寥寥無幾。儘管人人皆具三寶品質,卻深藏不露,雖有若無,無法對生命改善起任何作用。
二為清淨。三寶品質乃遠離一切的無垢法。三寶有形式和實質的區別,《寶性論》所指為後者,即三寶內在的覺悟、解脫等品質,是無垢、無漏的。
三為勢力。三寶具有強大力量,可化解一切煩惱、執著。當生命內在的三寶品質發生作用時,困擾當下瓦解,就象雪花落入火爐,立刻消融得無影無蹤。
四為莊嚴。一者,三寶能淨化心靈煩惱。世間垢淨是隨人心垢淨而顯現,因為內心充滿煩惱,故世界就成了五濁惡世。因而,淨化世間不僅要清理環境,更要依三寶力量淨化內心。再者,三寶品質蘊涵無盡功德,十方諸佛國土的清淨莊嚴,正是依佛菩薩的清淨心而顯現。
五為最勝。包括兩方面:其一,三寶品質極為殊勝,清淨無漏;其二,擁有化解一切煩惱的能力。
六為不變。在有為、有漏的世間,充滿著變化和不穩定。返觀內心,所呈現的也無非是散亂的想法和情緒。因而,生命只是混亂不安、漂泊無定的綜合體。但在多變的層面下,心還具有不變的層面,那正是內在的三寶品質,遍知一切、悲願無盡。
因為具備這六重內涵,故稱之為「寶」。形式上的三寶,如佛像、經書、僧團,甚至包括如來的色身等等,雖也都是「寶」,終究還不圓滿,不是究竟意義上的「寶」。
宋朝的陵郁禪師有一首開悟偈道:「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封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意思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具有光明佛性,就像無價寶珠一樣,可惜被種種煩惱塵勞所封閉,因此它的光芒無法顯現。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本來都有如來藏的清凈心,但被被五欲六塵、貪、瞋、癡、慢;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蒙蔽了;所以,我們皈依的目的就是點燃自性的慧燈,照破種種塵勞,轉迷為覺;真正覺悟了,那我們就是佛了。懂得了這個道理後,皈依才會有真正的意義。所以說,「自皈依、法皈依。自燈明,法燈明」。
因此,我們皈依三寶,必須瞭解其殊勝處究竟何在,如是才能對三寶生起堅定的信心。而這種「信」,正是成功之鑰。若不能生起堅定的信解,我們的心將徘徊於凡夫心中,掙扎於各種想法和情緒裏面。這樣學佛,自然難有預期的進步。
四、淺析三皈五戒
對於三皈五戒的開導,我們現在採取印光大師《佛學救劫篇》的一段開示,以作說明:
發心求授皈戒,這是我們覺悟的開始。覺悟什麼?覺悟到我們無始劫以來生死不斷,這個非常之苦。而三途惡道,那就是更加痛苦了。所以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說:
【悲哉眾生。從無始來。輪迴六道。流轉四生。無救無歸。無依無脫。】
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六道」(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就是苦海,三途尤其是淒慘,我們無法脫離六道輪迴就有機會墮落。如何才能脫離三途六道?可以說,除了佛法以外,沒有第二個法門。
因此,學佛皈依之後,就要受五戒;五戒是佛法裏面的根本大戒。十戒裏面包括有五戒,比丘戒裏面也包括有五戒,比丘尼戒前面還是有五戒,在家、出家的菩薩戒前面還是五戒,由此可知,五戒是修學佛法的根本戒律,必須嚴格的受持。
印光大師說五戒是斷惡修善的根源。戒與善不相同,所以五戒的功德超過十善。十善是福報,果報是在人天,修得再好,它的果報仍在人天。五戒就不相同了,五戒的果報是能成佛作祖,所以它的功德確實是不一樣的。因為修十善,是世間天神善神的護持,但持戒的人就不一樣了,是諸佛護念,菩薩擁護,所以效果是不相同的。
我們在經典裏面常常讀到,一切諸佛都是希望我們早一天脫離輪迴,希望我們早一天圓成佛道,因此世尊才為我們說出第一頓教法門的《阿彌陀經》,就是淨土法門,使我們不費時間、不費氣力,很快的就能夠往生成佛,這是世尊對我們無比的恩德,我們也永遠無法報答。真正說到報佛恩,唯有求生上品,唯有將這個法門普遍的弘揚,這才能報佛恩於萬一,所以大家對於三皈五戒要切實的奉行。
佛在《觀經》裏面告訴我們,沒有修學淨土法門之前,首先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也就是所謂的「淨業三福」;第一福,即世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福,即戒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福、即行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諸佛所說的一切法,實在說「事理因果」這四個字就包括盡了。
以下開始說五戒:第一條是不殺生,第二條是不偷盜,第三條是不邪淫,第四條是不妄語,第五條是不飲酒。
第一條是不殺生:
【好生惡死。物我同然。我既愛生。物豈願死。由是思之。生可殺乎。】
眾生能殺嗎?我們自己不願意被人殺,眾生也是一條命,它也不願意別人殺它,而是人殺眾生,它沒有能力反抗。我們吃眾生肉,它是不是甘心情願來給我們吃?
它不甘心、不情願,而是它沒有力量跟你搏斗。被你殺了,被你吃了,它這個怨恨永遠記在心裏,怨恨永遠不會消滅,換句話說,一有機會,它決定要報復。佛在經上給我們說了,我們今天吃它半斤,將來要還它八兩,這一點都不會錯的。想到我們今天殺它來吃,將來是我們被人家殺來吃,你要真正知道這個因果,你自然就不敢吃一切眾生肉,你就不敢殺生。
第二條是不偷盜:
【即是見得思義。不與不取也。】
這是偷盜戒的定義。凡是我們得到的東西,我們自己好好的想一想,我應不應該得到?盜戒的范圍非常之廣,所以說『不與不取』,不是給我們的,我們決定不能取。大師在此地舉了很多例子,他說這條戒就是聖賢人都難免,為什麼?譬如我們辦公上班的人,公司印了很多信紙、信封,我們私人寫信就拿來用,這個嚴格地說就犯了盜戒,因為公司的信紙、信封是給你辦公務用的,不是給你私人寫信用,這是舉一個例子來說。可見得盜戒非常的微細,很難受持。
又如苛薄別人,利益自己等等,統統犯了偷盜,這些例子不勝枚舉。【凡見急難。漠不速救。緩慢浮游。或致誤事。但取塞責了事。糜費他人錢財。於自心中。不關緊要。如斯之類。皆名偷盜。】
所以偷盜這個範圍非常的廣大,這條戒很不容易持。唯有潔身自好,少欲知足,才能夠做到這一條,這是我們修行的根本,我們要認真地去學習。
第三條是不邪淫:
【俗人男女居室。生男育女。上關風化。下關祭祀。夫婦行淫。非其所禁。但當相敬如賓。為承宗祀。不可以為快樂。徇欲忘身。】
因為三皈五戒是為在家二眾所受的,因此對於夫婦並不禁止。夫婦之外的是邪淫,就絕對禁止,這個罪非常之重。印光大師告訴我們:【行邪淫者。是以人身行畜生事。報終命盡。先墮地獄餓鬼。後生畜生道中。千萬億劫。不能出離。】
這是警誡我們因果之可怕。所以通達佛理的人,可以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現在世間人走的是哪一條道路?他將來往哪裏去?「十法界」的道路其實就擺在面前;走佛菩薩道路的人很少,確實是鳳毛麟角,不可多見,而走三惡道的人卻是千千萬萬,這條道路上擁擠不堪。
哪些人走三惡道?就是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的人。所以,我們自己要警覺,要真正覺悟,自己今天所走的的是哪一條道路。
第四條是不妄語:
【言而有信。不虛妄發也。】
不妄語裏面其實是包括了「十善業道」中的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沒有受戒,我們來學佛,這是善心、善行。受了戒,這就是佛戒,意義尤其不相同。所以我們認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決定不能欺騙一切眾生、不能傷害一切眾生。這個欺騙、傷害其中有有意的,也有無意的。無意有過失,有意是造罪業。所以古人講「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我們的言語一定要小心謹慎。不小心的言語,往往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所以佛教教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這個話我可以不講的,我就不講,何必要多嘴?多說話不如多念佛,多說話只會造口業;多念佛則必定能往生,這個果報實在是天壤之別。希望大家要注意,絕對不能欺騙別人、傷害別人。
就是不怕別人騙我們,不怕吃虧,不怕上當。縱然吃虧上當,心地亦很坦然,決不可有報復的心理。別人欺騙我,我也同樣欺騙他,這就錯了。別人所修的是三惡道,我修的是菩薩道,大家所走的道不完全不同。我們決定要牢牢的守住不欺騙人的戒律。
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挑撥是非裏頭也有有意、無意的,所以我們要特別的謹慎。惡口、綺語。惡口就是罵人、侮辱人;綺語就是花言巧語,說得非常的好聽,其實都是欺騙人的、叫人吃虧上當的,都是希望自己在裏面佔得利益的。這樣的行為都是在造惡業。
因此,如果人人都能夠相信三世果報,天下就會太平,社會就會安定,為什麼?每個人都不敢起心動念為非作歹,知道這樣去做、這麼去想,對自己絲毫沒有好處,只有害處,那麼,誰願意傷害自己?
而妄語裏面又有所謂小妄語、大妄語。這裏也給我們提示了:
【又若自未斷惑。謂為斷惑。自未得道謂為得道。名大妄語。其罪極重。命終之後。決定直墮阿鼻地獄。永無出期。】
可見妄語的罪報是多麼的可怕,我們學佛的善男子、善女人又怎會去造這種罪業?
第五條是不飲酒:
前面這四條叫「性罪」,犯了決定有罪,不管你受不受戒,都難免有罪。受了戒之後,更有兩重罪,一個是犯性罪,一個是犯破戒罪。「酒」這一條,佛把它列在重戒之中,但它是遮罪。所謂「遮」就是預防,怕弟子們酒後亂性,犯前面四種戒,所以才制定不飲酒盛。
【不飲酒者。酒能迷亂人心。壞智慧種。飲之令人顛倒昏狂。妄作非為。故佛制而斷之。】
佛制定這條戒的用意在此。但是酒的開緣就特別多,譬如我們在燒菜的時候用料酒,這個不犯戒,為什麼?酒用在菜裏面,我們吃了會不會醉?不會醉的,所以這個不犯戒。那麼在醫藥上用途就更多了,中藥裏面很多是用酒做藥引的,這個不犯戒。還有年歲老的人需要用酒幫助他血液循環,幫助他健康,這個也不算犯戒。
五、皈依三寶、受持五戒的功德利益:
最後,再說一說皈依三寶、受持五戒的利益:
為什麼要皈依三寶?(1)八苦相煎,要皈依三寶;(2)滅除煩惱,要皈依三寶;(3)不墮惡道要,要皈依三寶;皈依三寶功德實在最大。
皈依三寶的好處:實在太多了,可以求得現世樂,可以求得後世樂,更可以由此而得到涅槃寂靜的究竟樂。綜合起來,約有八種:
一、入佛子數二;、諸戒之本;三、減滅諸障;四、集廣大福;五、不墮惡趣;六、人與非人不能為災;七、隨願皆成八;速得成佛。
《優婆塞戒經》:人若皈依三寶的話,將來所得的福報之大,大得不可窮盡。譬如有一個寶藏,全國人民,搬運七年,搬之不盡,三皈功德,比這還要大到千千萬倍。
受持五戒的好處:
1、持好五戒者,死後升天:持好五戒者,內心會感到清涼,覺得沒有對不起人家,內心感到安穩,問心無愧;臨死時會生起善心,此善心會使他投生善道,做人或升天。
2、持戒者無事不得:持好五戒者,功德力大,他所求所願都容易得到。
3、持戒者遠離災難恐怖:生生世世持好戒律者,將永遠投生在善道,不會投生在惡道;在善道中會遇到善人扶持與幫助,所以會遠離災難,遠離恐怖。
4、持戒者鬼神善護:鬼神會保護、敬佩持戒者,因為唯有過去受持戒律,努力修行者才能做善神,他們看到佛教徒能持好戒律,會生歡喜心。另一方面,根據經典說,受持五戒者每條戒有五位善神發心保護。
5、持戒者易得禪定:持好戒律,貪、瞋、癡等煩惱少,那修禪定就比較易有成就。
6、持戒者能證悟果位:不依戒律修行者,是不可能覺悟證果的,所以唯有持戒清淨者才能證悟聖果。
結語、
我們學佛修行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三寶的認識的深淺。有一分認識,修行便只有一分成就;有十分認識,修行才會有圓滿成就。就象開採礦藏,若只勘測到局部內容,即使將此局部完全開發出來,終歸是有限的。唯有深入發現全部寶藏的所在,才能完整地開發它、使用它而無一遺漏。更重要的是,這一寶藏不僅能利益我們自己,還能利益千千萬萬的眾生,為世間帶來光明。所以,真切認識三寶的內涵,是修習皈依的重要前提。而皈依以後,如理如法的學佛、受戒、持戒,從而改善自己,幫助他人、利益他人,達到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目的,這就是「喜悅人生.和樂自在」境界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