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評灌灌:大陸離發達國還有多遠?-廖保平 獨立作家

20150129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僅就經濟發展而言,中國的經濟結構和質量、技術水平等遠未達發達國家水平。
在2015年達沃斯經濟論壇上,全球最大的源於歐洲的戰略管理諮詢公司羅蘭貝格全球CEO常博逸認為:中國目前經歷的改革與轉變,標誌中國已經從過去的一個新興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開始轉變。
說這種表揚的話反正不用納稅,中國大陸人聽了也高興開心,其實是有內涵的,即把中國定義為向發達國家開始轉變時,既是表揚,也是提要求,正如常博逸先生所說:「中國已經不再是以前的樣子,它有了更大的發展。所以人們認為,中國大陸對世界都是有責任的,比如說購買美國國債,出口,當然還不止這些。」
對世界有責任,不光是多買美國國債,既然做了「帶頭大哥」,或是進了「帶頭大哥」的名單,就得有點「帶頭大哥」的樣子,無論是世界反恐、貧困救濟、給世界貨幣基金組織多繳會費……總之,得多出錢多出力,任何一項都需要真金白銀,中國真的能擔負起「帶頭大哥」的責任嗎?或者說,中國大陸真的離發達國家很近了嗎?
單純從經濟指標來看,中國大陸確實從「一個新興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開始轉變」。按照學者林毅夫的說法,中國從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取得年均9.7%的經濟增長率,如今已經步入中等收入國家。1979年中國是全球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人均GDP低於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但去年年底中國人均GDP增長到7500美元,步入中等收入國家,使得6.8億人擺脫貧困。
雖然中國經濟增速目前出現放緩的跡象,但是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由於中國具有負債率低、儲蓄率高、以及高達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中國大陸依然具有很大的增長潛力,並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經濟增速可以達到7%。按照這一增速,中國在2020年會邁入高收入國家水平,人均GDP達到1.2萬美元,中國大陸會成為二戰後,繼中國台灣、韓國等國之後從低收入國家進入高收入國家的國家之一。
從2015年到2020年,滿打滿算6年時間,如果不出意外,保持每年7%的經濟增速,確實無論從總量還是人均看,「中國已經在開始向發達國家轉變」。但是,事情並不會如想像那麼簡單,經濟數據一達標,國家就發達了。衡量發達國家不只是經濟指標一項,還要從教育、文化、醫療、環保、反腐、養老等諸多指標去衡量,一個綜合達的、到達發展發達國家水平的指標,才是可靠的。
就教育而言,大學普及率不超過80%,談什麼發達?養老醫療覆蓋率達不到100%,平均預期壽命不超過80歲,談什麼發達?城市化和信息化率達到80%,談什麼發達?不能消除消滅絕對貧困,談什麼發達?人居環境質量達到適宜居住水平,談什麼發達?不建立民主、自由、平等和高效的現代政治文明,談什麼發達?……所有這些指標加權平均,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才敢說有望進入發達國家。
原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曾說,「開寶馬車,喝污染水,顯然不是我們期待的工業化、現代化。」同理,開寶馬車,喝污染水,顯然也不是我們期待的發達國家。周生賢的話其實就道明了,目前中國大陸的發展是極其有缺陷的、不全面的。
其實,僅就經濟發展而言,中國大陸的經濟結構、經濟質量、技術水平、創新能力也遠未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大陸用30多年的時間,走完了人家一百年、甚至幾百年走完的路,目前在步入中等收入國家之後,還有一個能不能順利跨過「中等收入陷阱」的問題,即粗放的增長方式和失衡的產業結構制約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甚至導致社會矛盾激化,考驗著經濟能否持續發展,產業結構能否順利升級,國家能否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問題。
拉美一些國家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已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它們走進了「中等收入陷阱」,長期徘徊在人均GDP3500至6000美元的發展水平上。典型的例子是巴西,曾經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多年保持快速增長,創造了經濟奇跡,然而,就在臨門一腳時癱瘓了,從此一蹶不振,直到今天仍然沒有跨入發達國家的門檻。
由此可見,跨入發達國家並非想像那麼順利,綜合的條件因素太多,要是我們回顧歷史會發現,自二戰以來,進入發達國家(地區)的,亞洲四小龍和日本,以及北歐的芬蘭、愛爾蘭和冰島三國,都是小國(地區),有的就是彈丸之地,只相當於中國大陸某一個鎮的面積,還沒有哪個大國真正地進入了發達國家。
這些小國(地區)的成功經驗對中國大陸的借鑒價值有限,因為,大陸人口規模龐大、區域發展失衡、收入差距懸殊、資源和環境壓力明顯,政治改革緩慢,雖然在一段時間裏,經濟發展一枝獨秀,創造了奇跡,但是,目前舊的發展模式已近極限,經濟增速減緩,高速發展掩蓋的問題逐步暴露出來,要是這些問題無法得到有效解決,就會像巴西那樣臨門乏力,大陸的發達國家之夢就會變成橫梁一夢,因此,對中國大陸最嚴峻的考驗現在才真正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