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天下:靖國神社之困-章文 知名評論員
20150624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供奉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已經嚴重影響日本與亞洲其他國家的關係。
最近日本美女政客稻田朋美在東京接受外媒採訪時稱,「只要是政治家,都會想要當首相」,被外界解讀為她有問鼎首相之位的企圖。這個美女不簡單,曾在第二屆安倍內閣中擔任行政改革擔當大臣一職,目前是自民黨政調會長,係黨內第三號實權派人物。更令人矚目的是身為知名右翼的她曾在安倍第二次執政後多次參拜靖國神社,也是日本政界超黨派組織「大家都來參拜靖國神社會」的核心成員。
這樣的美女政客在靖國神社上的態度,真是令我等關心中日未來走向的人士感到憂心啊!去年一月,《華爾街日報》報道稱,為緩解東亞緊張局勢,美國官員表示他們正尋求日本保證首相安倍晉三將來不再參拜靖國神社,並要求安倍晉三考慮重申日本此前在二戰問題上做出的正式道歉。
近幾年來中日之間爭端不斷,至2013年年底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兩國關係跌入谷底。「(參拜靖國神社)只是想慰籍死者靈魂,只是想對那些逝去的人們表達謝意。為那些為國捐軀的人們雙手合十,這是全球領導人的共同姿態。」安倍的狡辯令人憤怒,他明明知道靖國神社裡供奉著二戰中的甲級戰犯,這些人在當年侵略亞洲其他國家的不義戰爭中犯下了累累罪行,手上沾滿了其他國家人民的鮮血,豈是一般的「死者」?按其邏輯,德國也該設立納粹紀念館,因為這些人雖然參與的是德國侵略他國的戰爭,但同樣也是「為國捐軀」。
然而,德國是怎麼對待那段歷史的呢?勃蘭特總理在猶太人紀念碑前下跪表達「懺悔」,默克爾總理稱德國對大屠殺受害者負有永恆的責任。德國教育法明確規定,歷史教科書中必須包含足夠的有關納粹時期的歷史內容。並且,在德國否認納粹大屠殺、為納粹翻案的言行都是違法的。在這個問題上,任何政治人物別說什麼「雙手合十」祭奠戰犯了,就是膽敢發表一點曖昧的言論,等待他(她)的將是政治生命的結束。
反觀日本,其國內存在大量為日本法西斯行為翻案的右傾分子,存在各種歪曲和美化侵略戰爭的歷史教科書,存在不少屢屢公然發表不當言論的政治人物,迄今為止,先後有13任日本首相以個人或首相身份參拜過靖國神社。
固然,東條英機等14名甲級戰犯只佔靖國神社中供奉靈位的一小部分,但正是這「一小撮」牽引著亞洲其他國家的敏感神經,一觸即痛。如果日本真得在乎亞洲其他國家人民的感情,而又滿足自己對「死國之士」的追思,那麼將「一小撮」二戰戰犯的靈位遷出靖國神社,就是兩全其美的適宜之舉了。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儘管國內國外這樣的呼聲不斷,甲級戰犯的靈位仍穩穩地被供奉在靖國神社中。2013年7月在日本交流訪問期間,與各路日本人士談及「靖國神社」問題時,我都會提出上述疑問:既然了解亞洲其他國家的心情,為什麼不從靖國神社中遷出二戰戰犯靈位呢?得到的回答大致是兩種:一說,靖國神社乃宗教法人,政府干預不了;二說,在日本人的觀念裡,死者無罪,應受平等對待。
關於第一點,事實不錯,靖國神社在二戰後遵循政教分離原則,改組為宗教法人。但在此之前,靖國神社一直由日本軍方專門管理,是國家神道的象徵;且在成為宗教法人之後,與日本官方還保持著曖昧的關係。
據日本共同社2007年3月28日的報道,日本國會國立圖書館公布的《新編靖國神社問題資料集》一書顯示,從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日本政府和靖國神社方面就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犯的合祭問題多次展開磋商。大量的文件表明,當年的日本政府為靖國神社祭祀戰犯施加了影響。一份標注日期是1958年4月9日的文件顯示,在日本政府和靖國神社方面當天舉行的會議上,厚生省表示希望靖國神社「研究」二戰乙級和丙級戰犯合祭問題。一名參加會議的日本政府官員說:「我們如何能讓他們的名字進入靖國神社,又不容易被人發現?」
另一份標注日期是1959年4月4日的文件顯示,厚生省官員要求神社方面「不要公開」乙級和丙級戰犯合祭問題,因為國家和宗教的分離在當時的日本政壇是十分敏感的政治議題。
日本厚生省還對乙級和丙級戰犯的合祭可能招致輿論的反對表示擔憂,認為可能成為「未來合祭的障礙」。共同社的分析說,這表明厚生省當時已經在考慮將來合祭甲級戰犯。
果不其然,1969年1月31日,厚生省向靖國神社遞交了一份合祭名單,雙方在會議中決定12名甲級戰犯和10名其他戰犯被列為「可以合祭」的名單之列。這份會議文件還標注「避免對外公開」。共同社認為,這表明無論是厚生省還是靖國神社方面都預見合祭甲級戰犯將招致強烈反對,所以對輿論動向頗有顧慮。時隔9年,1978年10月,甲級戰犯東條英機等14名甲級戰犯的名字被列入靖國神社合祭。
由此可見,是日本官方在主導著甲級戰犯的合祭事宜,「合謀」的成功使靖國神社的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從此國際糾紛不斷。二戰後,日本天皇每年都要參拜靖國神社。但自從1978年甲級戰犯被列入神社供奉,裕仁天皇因為不滿再也沒有正式參拜靖國神社。天皇是日本國家的象徵,被天皇否定的東西政客們還要繼續珍惜,是為了什麼呢?
再來看第二點,「死者無罪」,果真如此麼?讓我們回顧一下日本歷史上的奧州會津之戰,該戰是戊辰戰爭中最關鍵的一次戰役。1868年8月,擁有近代武器的明治新政府軍三千人避開正面對決,迂回突襲會津藩中心若松城。藩主松平容保匆忙組織藩眾進行抵抗,歷經一個多月的浴血奮戰,會津藩被迫於9月22日開城投降。是役,會津藩戰死者達三千人,包括數百名未成年的「少年白虎隊」成員。此外,還有很多人集體自殺。
據今井昭彥博士(《近代日本與戰死者祭祀》一書作者)的研究,新成立的明治政府軍下令不准收斂安葬戰死的「朝敵」和「賊軍」的屍體,違者嚴懲不貸。結果,會津藩陣亡者的屍體被狐狸、鳶鳥囓食,乃至腐爛。直到同年十二月,在藩士町野主水等的再三懇求下,才獲准由受歧視的「部落民」來埋葬,而且不得樹碑題詞。死者的屍體固然慘不忍睹,生者的境遇也十分悲慘。會津藩由開啟江戶幕府的德川家康的孫子的後代所傳襲,已歷二百多年,戰敗給會津藩人帶來了種種恥辱。會津藩被貶遷到臨近北海道的嚴寒之地鬥南藩(現青森縣),一萬七千餘藩士和他們的家屬不得不移居他鄉;會津人被誣為「會賊」(音kaizoku,與「海賊」即海盜音同),他們居住的地方被蔑稱為「白河以北一山百文」,意為窮山惡水,非人所居之地。
與此相反,會津之役後,明治政府為不到三百名的政府軍戰死者樹碑立傳,後來還把他們祭祀到靖國神社裡,予以褒揚。意味深長的是,政府軍主力薩摩藩的軍隊,後來因為與明治中央政府為敵,也被視為「朝敵」、「賊軍」。在1877年西鄉隆盛率兵發動的西南戰爭中戰死的薩摩藩的陣亡者,也和會津藩的戰死者一樣,不得入祀靖國神社。而另一支主力長州藩,則作為明治維新的功臣而備享恩寵,藩士伊藤博文等長期入主中央政治。當長州藩與日本國家開始其「光榮」的近代之旅時,會津藩的子孫們卻在經歷著「恥辱」。1923年,生前傾力埋葬和祭祀死者的會津藩武士町野主水以八十五歲的高齡去世,生前留下遺囑,命其子用粗糙的草席包裹自己的屍體,再用草繩將屍體拖到墳地,以此表達對當年政府軍酷待戰死者的悲憤和抗議。此時會津之戰已經過去了整整55個年頭!
靖國神社不予祭奠的「敵」方的死者,不只限於外國人,即使是「本國的死者」,如果屬於「敵」方的話,也絕不會予以祭奠,這包括上文提到的戊辰戰爭中會津藩的三千死者。因此,靖國神社的「祭神」不單純是「戰爭中的死者」,而是在國家意志的作用下被挑選出來的特殊的戰死者。
由此可見,「(參拜靖國神社)只是想慰籍死者靈魂」(安倍語)中的「死者」是有特指;由此可見,所謂「死者無罪」中的「死者」亦有特指。
我非民族主義者,亦非狹隘的歷史觀者,一直以來呼籲中日兩國朝前看,攜手推動亞洲一體化。但是在靖國神社問題上,我強烈反對和譴責日本某些政要堅持參拜的做法。供奉了二戰甲級戰犯靈位的靖國神社,已經嚴重影響日本與亞洲其他國家的關係。日本應學習德國,處理好這一歷史負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