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舊衣:中共逢十閱兵的供求矛盾-楊彼得 資深時事評論人

20150828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中國舉辦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在社會上引起各種解讀和猜測。
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閱兵日益臨近,關於習近平辦閱兵的動機,社會上有各種理解和猜測。比如有一種輿論認爲,閱兵主要具有對內功能,習近平是想借閱兵樹立自己的權威。這自然是片面的,但也有幾分解釋力。
抗戰勝利日閱兵並非中國的慣例,如果不是習近平所提議,至少是由他拍板要辦的。中國閱兵的慣例是國慶逢十閱兵,這是中共1960年定下的規矩,但由於「文革」的緣故,並沒有真正實行起來。1981年鄧小平提議恢復閱兵,並於1984年辦了,卻是一次逢五閱兵。真正按規矩辦的,是1999年、2009年兩次閱兵。依這樣的慣例,下次閱兵要到2019年。辦一次大型閱兵耗費人力、物力、時間巨大,如果想在2019年前「加賽」一場,決非小事。若非習近平跟同志們商量拍板,是不可能想辦就辦起來的。
很多人認爲抗戰閱兵是習近平想借以宣示和鞏固自己的權力,這種看法有幾分合理性。政治家作出一項重大決策,自然要評估其利害得失,不可能攻其一點、不及其餘。辦一場抗戰閱兵,無疑會產生國際、國內兩種效應。就算習近平首先着眼於運籌國際關係,他也不可能不考慮其國內政治效果。事實上,追求閱兵的對內政治效應,理所當然地成爲習近平閱兵決策的重要考量。
毛澤東說:「槍桿裏出政權。」中共最高領袖向來重視抓軍權,軍權是政治權力乃至最高領導人性命的看門狗。特別是如果有位前任「不僅在位時安插『親信』,爲日後發揮『餘權』創造條件;而且退下多年後,對原單位的重大問題還是不願撒手」,抓軍權就是一個攸關生死的大問題。習近平上台後,一邊調整全軍人事,一邊借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名義辦閱兵,閱兵就成了一次抓軍權的成果彙報展示會,對心懷鬼胎者、尚存二心者無疑是一個震懾。
國慶逢十辦閱兵自有其合理性,但如果對閱兵作一個供求分析,隨着中共最高權力更迭趨於穩定,現在中國已經出現了閱兵的巨大供需錯位。比如胡錦濤和習近平分別於2002年、2012年登上大位,胡錦濤於2009年閱兵,而若按慣例,習近平要等到2019年才有機會。中共總書記最需要宣示軍權的時候,應當是他剛上台、權力非常虛弱的階段,但按照中共的閱兵慣例,卻絕對沒有機會。反而是到總書記快要退休之際,十年大閱姍姍到來。
也就是說,中國的閱兵週期與中共總書記對閱兵的需求存在結構性矛盾,原因是閱兵週期與最高權力更迭週期錯位錯配。總書記閱兵的時間節點落在他第二任期期中。每任總書記掌權10年,卻有7年閱兵不得其時。等他掌權7年,位子自然是坐穩了,如果有人想趕他下台,應該早就動手了。再來閱兵,肯定已經意興闌珊,弄不好還可能讓他覺得,那只是一場宣告散夥的盛宴,使人徒添感傷。
現在習近平趁着抗戰勝利70週年的機會操辦一場大閱兵,使自己在最需要閱兵的時候得到了閱兵的機會。由於有國慶逢十閱兵的慣例在先,習近平的做法算是一次創新,使閱兵的供給與總書記的閱兵需求匹配起來。在抗戰勝利逢十的時間節點上,總書記已經上台3年,抓軍權應該已經告一段落,正需要一場大張旗鼓的閱兵,昭告新權威確立和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至於抗戰勝利逢十閱兵會不會成爲一項新慣例,目前官方尚未定論,也的確不好定論。如果不廢國慶逢十閱兵的慣例,再加一場抗戰閱兵,很好地滿足了總書記確立權威的需求。但一場閱兵所費不貲,一任總書記先後辦兩場大閱,未免顯得鋪張浪費。如果只能二者擇一,留國慶閱兵倒是名正言順,但它太不符合實際的政治需要;若以抗戰閱兵代替國慶閱兵,雖然可以大獲君心,但又在情理上說不過去。如何定奪,只能留待將來,由接班人們根據自己的需要便宜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