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木三分:學不做 術遠離的鄧亞萍「教授」-喬木 北京傳媒學者

20151211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鄧亞萍被中國政法大學聘為兼職教授,引發輿論熱議。
最近前乒乓世界冠軍鄧亞萍,被中國政法大學聘為兼職教授,引發輿論熱議,有褒有貶。更有該校教授楊玉聖,微博公開表態此事違反程序,不願與鄧為伍,要「逃離這所中國法學教育最高學府」。
人們質疑鄧亞萍背後,其實是有很大的社會情緒宣泄。鄧亞萍在國外生孩子、是否有外國綠卡其實無關緊要,最要緊的是兩件事。一是幾年前鄧就任人民日報副秘書長(廳級)時,曾公開表示該報60多年以來從不說假話。二是她負責開發人民網的即刻搜索,花光了納稅人幾億的經費,最終竹籃打水,宣告失敗。
人民日報是否說假話,從它作為中共第一大喉舌的性質就可判斷。既是為政治服務,為了政治的需要,說什麼也不奇怪。最明顯的例子是大躍進時謊話連篇,鼓吹畝產萬斤,不斷放各種衛星,為民族災難助紂為虐。至於敗光了即刻搜索的錢,體制內的事很複雜,但她作為領導,肯定是有責任的。
政法大學校方後來回應,聘請鄧亞萍是根據該校體育教學部的申請,符合程序,聘請的目的是為了提升乒乓球水平。許多人也支持,不說鄧亞萍的乒乓水平,就說她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外語系後留學英國,指導一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綽綽有餘。而且還是劍橋大學的土地經濟學博士,有條件有資格在乒乓球之外指導大學生。
很多人還稱這只是個兼職,又不拿錢。有時間回來看看,沒時間就是掛個虛名,何必當真。再說大學聘的名人多了,對名人是個榮譽,對學校的品牌、資源也有好處。
但不管爭論的是指導什麼專業、專職還是兼職,都忽略了「教授」這個頭銜意味著什麼。
全世界只有大學的老師才叫教授,作為一個「學術」頭銜,它不僅是有一技之長的「術」,即某項技能、特長、才藝,更主要的還是要有「學」,能進行學理思考、理論研究,有論文或研究成果。
光有術的叫師傅、教練或教頭,不應該叫教授。鄧亞萍雖然乒乓球打的極好,但退役以後沒有證據表明她對乒乓球或體育的理論、訓練有什麼研究,後來更是轉學其他專業。
她雖然有博士學位,但畢業以後也沒有從事學術研究,而是學而優則仕,轉行做官。先是被任命為北京市共青團副書記,後來又到人民日報任職。術已遠離,學又不做,就是一個有名氣的官員。為了逢迎明星官員,大學不顧名節和學術標準,難怪輿論嘩然。
如果鄧亞萍只是指導乒乓球,完全可以聘她做教練、指導、顧問,前面加個總也可以,就像清華大學聘請培養了眾多跳水冠軍的于芬為總教練一樣。如果非要聘她為教授,不管是兼職,還是任何什麼專業,要有論文和著作等學術成果,以及研究履歷。這個和學歷是兩碼事,就像許多官員也有博士學位,但並不做學術研究,而是作為升官的跳板。
其實以鄧亞萍的行政級別和社會影響,本人如真有興趣,組織完全可以任命她為校長或書記。這樣官學通吃,遠比教授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