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悅人生:從生命中10件無能為力的事學會惜緣與惜福-寬運法師 香港西方寺住持

20160103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在短暫而有限而人生之中,我們要學習接受,學習包容,學習忍耐,學習讚美,當然更重要的是學會珍惜,珍惜是喜悅之道。
元旦日,接到朋友發來一個短訊,讓每天忙得停不下來的自己,突然靜默了一刻,再三細細體味文中的字句。它說:
「一天很短,短得來不及擁抱清晨,就已經手握黃昏!
一年很短,短得來不及細品初春的殷紅豆綠,就要打點晴雪冬秋霜!
一生很短,短得來不及享受美好年華,就已經身處遲暮!
總是經過的太快、領悟的太晚,所以我們要學會珍惜,珍惜人生路上的親情、友情、同事情 、同學情 、朋友情 。
因為一旦擦身而過,也許永不邂逅!」
這幾句說話,看似簡單,其中所蘊含的情感與意義,卻是如此的動人與深刻!由是而引起我對生命驟然的觸動與感慨。
是的,人生實在太短暫、太匆促了,生命的飛逝就如「白駒過隙」一樣,轉瞬即逝,如果我們不懂得珍惜、好好地去把握的話,就會白白的虛耗與浪費,這是多麼的可惜啊!
因此,佛陀告訴我們:「人命在呼吸間。」教我們要珍惜因緣、珍惜人身、珍惜生命、活在當下。
我們都知道,在現實生活中,不愉快的事、不如意的事、不圓滿的事,每天都會發生,所謂「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不開心的事總是在所難免的,問題在於我們如何去面對。其中所需要的,就是智慧,就是一種遇變不驚、處之泰然的、積極面對的態度。
因此,有人舉出人生中10件令我們無能為力的事,在此略作引申說明,和讀者們一起分享,讓我們從中培養更熱誠、更向上的生活態度,去建立更健全、更美善的人生:
1 .離我們而去的人
有離必有合,有聚必有散,原是必然的道理。其實離我們遠去的人,是他失去了我們,而不是我們失去了他。「生命中註定了太多的離別」,所以,我們要這樣去想:離開,也許是為了下一次更好的相遇、下個路口的更好的重逢。
2 .匆速流逝的時間
時間比水的流逝還要快速,所以想做的事情就要把握時機,努力地去完成,「人生在世,俯仰之間,自當追求卓越,但有盡其所能」。如此的話,這輩子至少無負於自己,也不會讓光陰白白地、毫無價值地消失。
3 .倒向我們的牆
也許這面倒向我們的牆,讓我們無法呼吸,也許會讓我們失去一切,但是如果沈默的接受,那麼,倒向我們的依然是那面牆,所以「永遠不要後退,退到最後無路可退」;如果我們挺起肩膀、抬起頭來,會發現很多事情不是我們想像中那麼壞。如此,我們仍有機會反敗為勝,屹立不搖。
4 .沒有選擇的出身
有人天生就是國王,有人天生就是貴族,但是很多人天生就是平民。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不可以改變的事物,問題是你願不願意改變。有時,生為國王或貴族,未必是好事,因為太多的財富會令人迷失甚至墮落。但唯有「努力」是改善命運的根本方法,「追求一切美好的過程,就是人生珍貴的財富」。
5 .莫名的孤獨與無助
不管達觀還是拘謹,無論高貴還是卑微,任何人都可能會遇到孤獨、無助的感覺,人常常會深深地縈繞在不為人知的寂寞情懷中。 其實,世間上往往是「知己難求」,所以我們必須與人為善,廣結善緣。
6 .無可藥救的喜愛
喜愛是一種很甜的毒藥,戒不掉的習性,但喜歡終究是喜愛,不是沈迷。人在生活中難免有許多的喜愛或喜好,如果都沒有的話,人生就會顯得枯燥乏味。所以,我們可以容許自己有多方面的喜好或興趣,但不要沈迷或沈溺於其中,如此才能安穩身心,陶冶性情。
7 .無可奈何的遺忘
很多我們以為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事情,就在我們念念不忘的日子裡,被我們不知不覺地遺忘了。人生總是因為有回憶,而多了一份美好。「偶爾的回憶勝過永遠的想念」,我們要對未來充滿憧憬,並相信日子是會越來越好的。
8 .永遠消失的過去
這一秒必然是下一秒的過去,既然很多東西註定要失去的,那麼,我們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不輕易忘記」。當你總是緬懷過去的時候,證明你現在過得並不好。所以,美好的回憶可以,但絕不留戀、執著。與其永遠緬懷過去,倒不如期盼未來,現在不斷努力、進取。
9 .別人的讚譽與嘲笑
要知道,嘴巴長在別人身上,而耳朵是在自己身上;說不說,是他們的事;聽不聽,是我們自己的事,我們要學會微笑地面對這一切,不必去理會它,更不要放在心裡。這樣才不會受毀譽影響及牽制,而不得安寧與自在。
10 .無可避免的死亡
生命是個過程,死亡是必然的結果,但軌跡是自己的色彩和溫度,既然無可避免,那麼就更應該無所畏懼、積極面對。如此的生命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生命。如此,我們才能不枉此生。
以上10件事,依佛法來說,實離不開「三苦」、「四苦」、「八苦」的範疇;所謂「三苦」即是苦苦、壞苦、行苦;「四苦」,即是「生、老、病、死」,這是人生的必然歷程;而「八苦」即是四苦再加上「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這八種苦是人生最基本的痛苦,若廣說則為無量諸苦。
那麼,既然人生是如此多苦、如此的缺憾與不圓滿,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來生活?
因此,欲想獲得美好的人生,佛教教我們要惜緣、惜福、培福、修福。然什麼是「福」?若以世間法而言,《書經.洪範篇》中有「五福」之說:「五福者,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終命。壽者長壽,富者富有,康寧者、健康平安,修好德者做善事,以積德行善之因,才能獲得富、壽、康寧之果。既壽且富,耄耋之年,壽終正寢,就是考終命。」
上述的五種福,若以佛教「三世因果」的道理來解釋,就是以前生善業之因,招感今生之樂果,樂果就是福報。以前生惡業之因,招感今生之苦果,苦果就是災殃。再者,以今生之善業,招感來生之樂果;以今生之惡業,招感來生之苦果。此即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善惡的因果報應,是絲毫不爽的。
是故,以佛法來說,什麼是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廣種福田」就是福。還有平安是福、健康長壽是福、豐衣足食是福、與親人團聚是福、心想事成是福、事業成功是福、關愛他人是福、與朋友共用果實是福。
什麼是「惜」?「惜」是愛惜,「福」是福氣。就是我們縱有福氣,也要加以愛惜,切不可把它浪費。末法時代,人的福氣是很微薄的:若不愛惜,將這很薄的福享盡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說「樂極生悲」,就是這意思啊!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也只好享受三分,所餘的可以留到以後去享受;或者能發大心,願以我的福氣,布施一切眾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弘一大師)
可是世俗以為錢多是福,其實有人錢太多常常成了禍根。世俗又以為權大是福,其實權重的人時刻患得、患失,自己憂得深,也被別人怨得深。大富的人盈虧出入大,大貴的人升沉變化大,身心勞苦者居多,未必真能享福,所以佛教講「慈悲喜捨」,捨得,捨得,沒有捨,怎會有得?
所謂「心閒方是福」,懂得「吃虧是福」的待人處世之道,才能心閒而受福。「行善就是有福」。為善心常安,為利心常勞,心安是福。俗語說:吃虧是福。的確如此,因為我們能吃虧,證明我們有能耐,能夠捨得,不沾別人的便宜。你好我也好,「無爭於人,無憾於己」,精神才能真自在,心中才能真安樂。所以說,虧人是禍,虧己是福。世間上最成功的人,往往是那些播散種子最多的人。正如古德道:「春種一粒栗,秋收萬顆籽。若人行善道,果報亦如是」。
今生的禍福,一切以個人的行為主導。本來以前生的善業,招感今生的福報,但是如果你不知惜福,奢靡放逸,胡作非為,照樣可以轉福為禍;反之,如果以前生的惡業,招感今生的苦報,而獲苦報的人安分知足,努力為善,照樣可以轉禍為福。這一切,全在我人的心頭一念,也全以我人的「行為」為標準。古人云:「為善雖無福至,禍其遠矣;為惡雖無禍至,福其遠矣。」(于凌波居士)實在值得我們三思。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要得福的話,就必須先惜福、修福,就好像以下真人真事的故事一樣:
明朝嘉靖時期有一位出名的宰相,名叫嚴嵩,其子嚴世蕃也是高官,因而父子二人同惡相濟,結黨營私,總攬朝政,殘害忠良,把國家搞的烏煙瘴氣,國不成國,民怨載道。
仗著自己位高權重、富可敵國,他們的生活十分奢侈、浪費。嚴蒿在故鄉的公館裡,門客家人更是不計其數,每天從他家的廚房內的陰溝裡流出的魚、肉、白米多得嚇人。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來形容,一點都不誇張。
恰好嚴公館附近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每天都率領小和尚到陰溝裡把白米撈起來,然後洗淨曬乾,日子久了,竟堆得滿滿一屋子。
後來嚴蒿的奸情敗露,嘉靖皇帝把嚴蒿撤職,嚴世蕃從牢殺頭,財產充公,嚴蒿老來便無所依靠了。由於在位時作惡多端,不得人心,所以,失勢後也沒有人同情他、可憐他。
還好,廟裡的老和尚以慈悲為懷,收留了他。他在廟裡吃了好多天以後,有一天很難為情地對老和尚說,「我很對不起你,當我勢力正大的時候,卻不知道有你這麼一個好鄰居,從來沒有在你廟裡積過一點德;現在窮了,反而來消耗你,我真慚愧啊!」
老和尚安慰道:「相爺不必難過,你現在吃的不是我的,而是相爺你自己的,而且就是吃上十年八年,也吃不完的。」
嚴蒿聽到這話,覺得很驚訝:「呀!吃我的,這話從何說起?」
老和尚從容地說:「你不信,我帶你去看。」
於是老和尚領著嚴蒿到倉房裡來,指著一大堆米,對嚴蒿說:「這都是你相府陰溝裡流出來的米,我把它撈上來,淘洗乾淨再曬乾的。」
老嚴蒿看到這事實,聽了老和尚的話,唯有把淚往肚子裡流,什麼也說不出——這,就是不懂得惜福的後果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懂福、惜福才會有福,人世間,沒有災殃禍患就是福,無奈很多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實在是太無知、太可憐了!
由此可見,珍惜福報才會更有福報,珍惜因緣才會更有因緣。愛惜自己的福報,就是珍惜自己的現在;廣結人間的善緣,就是豐富自己的未來。所以,我們與人共處,不忘廣結善緣; 廣結善緣,不忘惜緣惜福。懂得反省的人,常常心存感恩;懂得感恩的人,時時惜福惜緣。「時間是人生真正的資產,學問是人生真正的財富,智慧是人生真正的力量,健康是人生真正的快樂,自由是人生真正的幸福,慈悲是人生真正的寶藏」。
慈心能降伏一切困難,悲心能遠離一切苦厄,喜心能所求所願如意,捨心能廣施一切吉祥;慈悲是溫柔美好的世界,尊重是祥和歡喜的妙方,感恩是幸福安樂的泉源,讚歎是利人化他的法寶。
因此,在短暫而有限而人生之中,我們要學習接受,接受是自我充實之道;學習包容,包容是自在安忍之道;學習忍耐,凡事忍耐,是自由快樂之道;學習讚美,讚美別人,是自修善緣之道。當然更重要的是學會珍惜,珍惜是喜悅之道。
唯有珍惜──珍惜生命、珍惜光陰、珍惜緣份、珍惜福報,如此的人生,才是喜悅、自在、幸福、快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