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悅人生:樂觀與悲觀─換個角度看世界更美好-寬運法師 香港西方寺住持

20160327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人生何處無風景,關鍵就在於我們能否保持一顆樂觀的心。
時下社會,不少年青人心智人格未成熟,偶遇挫折或困難,就沮喪不堪,垂頭喪氣,提不起精神,軟弱無力;又或者往往愛鑽牛角尖,憂鬱自閉,甚至做出種種傻事,自己傷害自己,近日接二連三的學童及青少年自殺事件,說明了事實的嚴重性,不可忽視。
正確的教育方式及思想灌輸,自然是不可或缺的。
古語道:「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就是說,人生難免會碰到挫折甚至是失敗,問題在於我們如何去面對。很多時候,很多事情,只要我換個角度去思考,常常 會出現「柳暗花明」的轉機。所以佛教說:「一切唯心造。」由於人的思想境界不同,一樣的人生,不一樣的心態,看待問題的角度就會形成差異,所呈現出來的世界也就不一樣。
中國有一位國畫名家擅長畫牡丹。有一次某議員慕名買了他親手描繪的牡丹,回去後很高興地掛在客廳內。一天一位朋友來訪,看到了竟然大呼不吉利,因為這牡丹沒有畫完整,缺了一部份;而牡丹代表富貴,缺了一角豈不是「富貴不全」嗎?
議員仔細再看,也大吃一驚,認為牡丹缺了一邊總是不好的,於是拿回去請畫家大師重新再畫一幅。大師聽了他的理由後,靈機一動,告訴這位議員,牡丹代表富貴,所以缺了一邊,不就是「富貴無邊」嗎?議員聽了大師的解釋,覺得很有道理,於是高高興興地把畫捧回去了。
有一間著名的鞋廠,派了兩位行銷經理到非洲推展業務,第一位經理到達非洲,一下飛機看見所有非洲人都打著赤腳,於是便撥電話回公司說,下一班機就要回去了,因為非洲人都不穿鞋,鞋在這裏沒有市場。而第二位經理卻於第二天抵達,看見大家都沒穿鞋,於是很高興地打電話回公司報告,這裏的人都沒鞋子可穿,鞋子將來會有很大的市場。
由此可見,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往往就會有不同的理解:樂觀的人遇到困難會把它當作一種考驗,而悲觀的人就認為是倒楣、是厄運。這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命態度。
樂觀者與悲觀者有什麼不同?譬如說吧,同樣的半杯水,悲觀者會說,唉,可惜啊!再差半杯水,杯子就完全空了!樂觀者則會說,哈,太好了,再有半杯水,杯子就滿了。雖然兩人面對的和擁有的都是同等的、客觀存在的——半杯水,但是兩種看法,前者所透出的是一種消極和茫然,而後者卻是滿懷希望,透露出一種熱情和安慰。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所感受的苦、樂,其實大部份都是心理因素;我們心境的好壞,往往與生活的態度直接相連。比如說吃葡萄,第一種人揀最好的先吃,第二種人揀最壞的先吃;以一般人的眼光看來,第一種人是樂觀的,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最好的;而第二種人卻是悲觀的,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最壞的。不過,事實上卻剛巧相反,原因是第二種人寧可現在吃苦,卻把美好和希望都放在日後。而第一種人現時把好的、甜的都吃完了,美好已成為過去,將來就只能靠回憶度日。如果是你,面對一串葡萄,你會擇那一種吃法?
其實人生的挫折及不如意,是一種客觀規律,問題就在於我們以何種態度來面對。倘若把不如意的事情看成是人生舞台上短暫的一幕,而自己只是劇中的一個角色,儘管多少的悲歡離合,終有落幕的時候;該悲的時候就悲吧,該歡的時候又何妨快樂一些?能夠這樣想的話,心情就會變得好很多。古人說:「去留無意,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寵辱不驚,漫隨天際雲卷雲舒。」既然悲觀於事無補,那我們何不用樂觀的態度來對待人生,保持平淡、平和的心境呢?
人世間的許多事,或近或遠,或遠或近,往往會因自己的心態而改變。人有時只要改變一下自己,便會有很多快樂和興趣。當無法改變環境時,不妨改變一下自己,便會擁有另一番風景。
人生百態,何其多采多姿?如果我們時常抱著樂觀的態度,就可看到人間處處充滿希望;相反地,如果我們時常抱著悲觀的想法,眼前所見到的只會一片失落與迷茫。比如打開窗戶看夜空,有人看到的是星光閃爍,夜空明媚;有人看到的是黑暗無光,一片迷茫。一個心境美好的人,可以在茫茫的夜空中讀出星光的燦爛,增強自我對生活的信心,一個心境憂愁的人,就會在黑暗中自我迷失,找不到前行的方向。
所謂「人生何處無風景」,關鍵就在於我們能否保持一顆樂觀的心。春來,捧一樹綠葉;春去,雲淡風清。不去追逐什麼,也不去計較什麼;天地間,沒有不平的事,只有不平的心,當我們拋開了憂傷苦惱,就只剩下平和與安樂。雲卷雲舒,從容自在。這才是喜悅的人生、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