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悅人生:《善生經》的倫理思想與幸福人生的啟示(一)-寬運法師 香港西方寺住持

20160403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善生」是身心健康,家庭安樂,經濟富足,醫藥無缺,無煩無惱,與人為善,自利利他。
隨著時代的發展,物質資源日益增加,人們的生活節奏亦不斷加快,要做的事情似乎永遠沒完沒了,就像一個不能停下來的陀螺。人們忘記了真正需要的東西,也失去對人生終極價值的追求。同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日漸冷漠與疏離;焦慮、失落、無聊、挫折、亞健康等,貫穿始終。幸福成了奢侈的追求,幸福感成為遙望的星空。所以今天特別為讀者們介紹佛教一本集中論述家庭倫理關係的重要經典《佛說善生經》。
一、《善生經》與幸福人生
《佛說善生經》,簡稱《善生經》,又作《善生子經》,是。其主要內容是說,一次佛陀與一千二百五十大比丘弟子一起進城乞食。當時羅閱祇城內有一位名叫善生的青年,清早起床後,沐浴更衣,來到城外河邊,便向六方禮拜。佛陀在問明他向六方禮拜的緣由後,就向善生說明了真正的行六方禮的方法。佛陀指出禮拜六方的恭敬之法,並不是指東、南、西、北、上、下等六個方向,而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六種倫常。這六種倫常分別為父母與子女(父子)、老師與弟子(師生)、丈夫與妻子(夫妻)、個人與親族(親友)、主人與奴僕(主樸)、檀越與沙門及婆羅門(僧俗)的倫理。
「善生」就是佛陀講說這部經的當機眾。「善生」梵語「Sivgalaka」,音譯為「尸迦羅越」,意譯為「善生」;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充滿期許和祝福的名字;所謂「善生」就是身心健康,家庭安樂,經濟富足,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無缺,無煩無惱,無憂無慮,無懼無畏,自由自在,與人為善,自利利他,既不辜負此生,更為來世修好因緣。
佛陀本在經中,透過上述六種倫常關係告訴世人:如何讓個人的生命活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更安樂;如何讓家庭更幸福,更美滿;如何讓人際關係更和諧,更融洽。佛陀更說,能禮敬六方,不論今生或來生,都能獲得善報,並且能往生天界善處。佛陀開示後,善生遂三歸依,誓持五戒,成為優婆塞(在家弟子)。
「善生」以現代語言來說,就是「真善美的生活」、「幸福的生活」。所以,《善生經》是一部非常值得在家弟子學習的經典。
二、說法因緣
經中的當機眾「善生」童子,是古代印度王舍城一婆羅門長者之子,其父亦名善生。古代印度父子同名的情況很普遍,為表示父子區別,因此有時就稱他為「善生子」。善生的父親,生平有宗教信仰,一向都以禮拜禱告六方眾生,作消災祈福的行持,所以在他臨終的時候,也希望他的兒子成為善良的人,所以遺命善生,希望善生在他死後,也能向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此六方眾生作恭敬禮拜。善生毫無猶豫地接受了他父親的遺命。
善生是個尊重孝道的青年,在他父親逝世後,就遵照父親的遺命,按古代婆羅門教的禮拜儀式,每天在早晨起床後,沐浴更衣,穿上新的蔴制衣服,手上拿著新生的拘舍葉,到城外河邊,極其恭敬地向六方禮拜。但如此禮敬六方的儀式,究竟有何意義,善生並不明白,他只是遵照父親的遺命如此實行而已。
這時世尊正住在王舍城外的竹園精舍,清晨拿著衣缽,也準備到王舍城行乞,正當世尊在走向王舍城的時候,看到善生正在那裏禮拜六方。
世尊就問善生,是信仰什麼宗教,受誰的教化而禮拜六方。善生回答說是受父親的遺命,並不知禮事六方在宗教上和倫理上的意義。所以,善生的禮拜六方,只是一種孝行的表現。佛陀深深地感到善生的純樸與天真,於是便以佛教教義為他解說「善生法門」,使他能懂得其中的奧義,同時也向他講述了佛教在家修行者,如何修身善己的道德規範。這就是本經說法的因緣。
在印度文化裏,六方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阿彌陀經》就講六方佛。六方的順序是東、南、西、北、下、上,按照順時針方向,與天體的運行一致。六方再加上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四維,就是十方。佛經裏也常說十方三世一切佛,這裏只講六方。佛陀在印度說法,也要和印度文化的傳統習慣相結合。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法不離世法,這就是佛法的圓融。
三、泛說善不善法
(一)儒家與佛教的倫理觀念
據《善生經》中所說,上下四維六方,代表了眾生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中所接觸的六種倫理關係。正如前面所說,具體是:東方代表父母和子女的關係,南方代表師弟子關係,西方象徵著夫妻關係,北方代表主人和奴僕的關係,下方代表親友關係,上方則表示世俗者與出家修行者(僧俗)之間的關係。這六種關係,概括了人生在世,經常會遇到的一些人際關係。特別是其中以東方為代表的父母與子女關係,以西方為代表的夫妻關係,更是家庭倫理關係中最重要的內容。
除此以外,佛陀還向善生子詳細論述了在家修行者在世俗的家庭和社會生活中如何修身善己的道德規範:「若有人善別六方,離四方惡不善業垢,彼於現法,可敬可重,身壞命終,必至善處,上生天中。」
佛陀告訴善生,要禮拜六方,不但要能善知分別六方,而且要能於一切地方,離去身心的惡行,不作不善業垢,才會有功德,如此在現世就會受到世人的敬仰與尊重,得到幸福美滿的人生,臨命終時,可以生到天上,享受天福的美果。
我們都知道,中華民族,數千年來之所以能立於不敗之地,就是因為有很好的傳統道德倫理,來維繫社會的安定祥和。儒家三綱五常(綱常)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架構;「三綱」是指君「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係。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係的行為準則。三綱與五常之間是不可分離的關係。
是故,中國傳統家庭倫理以「孝」為核心,孝的道德內容包括敬養父母、祭禮祖先、尊從長輩、不違背長輩的意願等等。因此,儒家教導我們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朋友有信。而且特重孝道,或是以承歡膝下,侍湯奉藥供養父母為孝;或是以建功立業光宗耀祖為孝;或是以盡忠事君,報效國家為孝。總之凡是屬於五常百行的,都視作孝行。
古有名訓「百善以孝為先」,事實上,佛教亦非常重視「孝」,而這種孝超越了世間之孝。在佛教看來,只是能令父母得到現世的安樂,但卻不能超脫三界的輪迴之因,這不是真正的孝。佛陀在經典中常常教導我們要行孝、盡孝;孝在佛門裏面,不僅是指對自己的父母,還要擴展到對老師、長輩,對三寶,以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涵蓋一切的宇宙人生。出家人認真修行,用功辦道,培養自己的品德學問,繼而教化眾生,這就是孝養父母。
佛教的家庭倫理觀除了強調子女要孝養父母、服從父母意願之外,還強調父母對子女的責任和義務,強調教育子女的重要性。關於夫妻關係,佛教提出丈夫應當敬重妻子、滿足妻子的生活需求;妻子則應敬重丈夫,順從丈夫的意願等作為夫妻間倫理關係的基本要求。
由此可見,《善生經》中所舉的「六方」,其實就是「六倫」的關係,可以說比儒家的「五倫」關係更為完整與全面。
以下兩個有關親情的故事,令人感到特別有意思:
1.母親的淚水
第一次參加家長會,幼稚園的老師說:「你的兒子有多動症,在板凳上連三分鐘都座不了,你最好帶他去醫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兒子問她老師都說了些什麼,她鼻子一酸,差點流下淚來。因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現最差;惟有對他,老師表現出不屑。然而她還是告訴她的兒子:「老師表揚你了,說寶寶原來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鐘,現在能坐三分鐘了。其它的媽媽都非常羡慕媽媽,因為全班只有寶寶進步了。」那天晚上,她兒子破天荒吃了兩碗米飯,並且沒讓她餵。
兒子上小學了。家長會上,老師說:「全班50名同學,這次數學考試,你兒子排第40名,我們懷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礙,您最好能帶他去醫院查一查。」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淚。然而,當她回到家裏,卻對坐在桌前的兒子說:「老師對你充滿信心。他說了,你並不是個笨孩子,只要能細心些,會超過你的同桌,這次你的同桌排在21名。」說這話時,她發現,兒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滿了光,沮喪的臉也一下子舒展開來。她甚至發現,兒子溫順得讓她吃驚,好像長大了許多。第二天上學時,去得比平時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長會。她坐在兒子的座位上,等著老師點她兒子的名字,因為每次家長會,她兒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總是被點到。然而,這次卻出乎她的預料,直到結束,都沒聽到。她有些不習慣。臨別,去問老師,老師告訴她:「按你兒子現在的成績,考重點高中有點危險。」她懷著驚喜的心情走出校門,此時她發現兒子在等她。路上她扶著兒子的肩,心裏有一種說不出的甜蜜,她告訴兒子:「班主任對你非常滿意,他說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點高中。」
高中畢業了。第一批大學錄取通知書下達時,學校打電話讓她兒子到學校去一趟。她有一種預感,她兒子被清華錄取了,因為在報考時,她給兒子說過,她相信他能考取這所學校。他兒子從學校回來,把一封印有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的特快專遞交到她的手,突然轉身跑到自己的房間裏大哭起來,邊哭邊說:「媽媽,我知道我不是個聰明的孩子,可是,這個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賞我……。」
這時,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幾年來凝聚在心中的淚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2.「不孝」的富翁
有這樣一個兒子,他是個富翁,母親老了,牙齒全壞掉了,於是他開車帶著母親去鑲牙;一進牙科診所,醫生開始賣力地推銷他們的假牙,可母親卻要了最便宜的那種。醫生不甘就此罷休,他一邊看著大款兒子,一邊耐心地給他們比較好牙與差牙的本質不同。可是令醫生非常失望的是,這個看來很有錢的兒子卻始終無動於衷,只顧著自己打電話抽雪茄,根本就不理會他。醫生拗不過母親,同意了她的要求。這時,母親顫顫悠悠地從口袋裏掏出一個布包,一層一層地打開,拿出錢交了定金,準備一周後再來鑲牙。
兩人走後,診所裏的人就開始大罵這個大款兒子,說他衣冠楚楚,吸的是上等的雪茄,可卻不捨得花錢給母親鑲一副好牙。正當他們義憤填膺時,沒想到這個兒子又回來了,他說:「醫生,麻煩您給我母親鑲最好的烤瓷牙,費用我來出,多少錢都無所謂。不過你千萬不要告訴她實情,我母親是個非常節儉的人,我不想讓她不高興啊。拜託您們幫忙一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