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世界:中國民族主義考-梁雲祥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20160726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民族主義歷來是一把雙刃劍,在強調和追求本民族利益的同時也會引起其他國家的反彈。
在菲律賓訴中國南海仲裁案結果公布後的一段時間裏,中國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被再度激活,儘管中國政府在譴責菲律賓及美國、日本等國的同時並未試圖通過激烈的民意來表達同樣的不滿,但是中國民間不可能對這一明顯不利於中國的仲裁結果無動於衷,於是在一些社交網站和地方先後出現一些攻擊謾罵美國、日本和菲律賓等國的語言和反美、反日和反對菲律賓的行動,比如喊出「犯中華者,雖遠必誅」的口號,要求人們抵制美貨、日貨和菲律賓商品,阻止人們去肯德基、麥當勞等美式快餐店就餐等等。
我們知道,民族是具有某些相同特質和相同習慣並有意識地區別於「他者」而存在的人類集團,而民族主義則是在民族基礎之上形成並為本民族謀取利益的一種思想或運動。自從17世紀中期源於歐洲的近代國際關係形成以來,作為國際關係基本單位的國家就被稱為民族國家,即大體上國家都是在民族的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一個國家就一定是由一個民族所構成,也並不意味著同一個民族就必然會在同一個國家,然而一個國家的建立肯定是由一個或若干個具有某種文化或政治等要素認同的民族來完成的,而民族主義也常常會成為凝聚一個國家國民最主要的意識形態。
作為東方國家的中國,民族意識及其民族主義的形成要晚於首先完成近代化的歐美國家,甚至也晚於同樣作為東方國家的日本,而且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缺乏民族主義意識而導致民眾不知國為何物從而在近代國家的競爭中趨於衰敗。不過,也正是在面對列強欺侮和外族入侵的危機面前,中國的民族主義才逐漸形成並在這面旗幟的感召下通過國民團結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很長一段時間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相互對峙的冷戰狀態下,新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也不可避免地從屬於社會主義陣營,社會主義成為當時佔據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而作為一個獨立國家基礎的民族主義卻相對受到壓抑。冷戰結束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世界範圍內相對處於弱勢,中國雖仍為社會主義國家,但其凝聚國民的主流意識形態卻逐漸被民族主義所取代,過去那種追求建設社會主義以至實現共產主義的說教不再有效,追求民族振興以至實現強國夢想則成為了中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
一般而言,一個國家的民族主義會在面對外來壓力和威脅或者其國力正處於快速提升時出現或得以強化。如前所述,中國的民族主義就是在中華民族面臨外來入侵的危機時產生和形成的。目前的新一輪民族主義思潮則是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迅速提升而出現的,即反映了一種強烈的民族自信,然而不能否認的是這種迅速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同時也受到一些外來壓力,比如最近中國面臨的諸如南海仲裁結果、美日韓軍事對抗等一系列外交壓力,在這種情形之下中國的民族主義就會表現得就更為激烈。
然而,民族主義歷來是一把雙刃劍,在強調和追求本民族利益的同時也往往會引起其他國家的反彈,甚至會因為排斥或傷害到其他國家的利益而發生彼此之間的衝突。尤其在目前日益全球化的世界潮流中,民族主義情緒或其主張追求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成為一種狹隘的意識形態,過分強調民族主義和以民族主義的態度去處理對外關係,不但會加劇外交關係的緊張,同時也有可能給國家的社會自身帶來不穩定的因素,比如類似於一百多年前中國的義和團極端民族主義的排外現象,就給當時的中國帶來一場巨大的災難。
總之,中國目前的民族主義,當然應該成為增強中國人民族自信心的一種意識形態,比如強調自己歷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燦爛,但是同時還應該以更加開放和寬容的心態對待包括美國、日本等西方國家在內的所有國家,在自己國家變得更加強大的同時更有自信地融入國際社會和遵守現有國際規則,而非渲染民族悲情和西方陰謀或威脅,挑戰和對抗現有國際規則和國際社會。否則,中國的民族主義會將中國帶向一個非常危險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