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悅人生:外在美與內在美─如何能獲得端正美好的容貌?-寬運法師 香港西方寺住持

20160731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美可以表現在優良品德、高尚情操的內在美上,也可以表現在衣著漂亮、儀表美觀的外在美上。
我們都知道,愛美是人的天性,人人嚮往美,追求美,渴望建立一個只有美而沒有醜的世界,心靈與美貌和諧的美,是人們都嚮往和追求的。可是,在這個世界裏,大自然締造了美麗的蝴蝶,也締造了醜陋的蒼蠅;締造了芳香的花朵,也締造了有剌的毒草;給予人生歡欣與喜悅,同時又給予人生悲傷與遺憾。
美與醜總是形影相隨,且往往集於一身。試看,自然界中,兔子雖然善良,但太懦弱;老虎雖然勇猛,但太兇殘……;歷代名人中,龐士元面醜而心智,張易之面秀而心惡……。可以說,有時美中見醜,有時又醜中見美。那麼,我們應如何來正確理解美與醜?
以世間法來說,美可以表現在優良品德、高尚情操的內在美上,也可以表現在衣著漂亮、儀表美觀的外在美上。可見,內在美和外在美是相輔相成的;但無論如何,都是內在美比外在美更能令我們擺正「美」與「醜」的關係;令我們的生活更美好,令我們的心靈更清淨、純潔。
如何才能獲得端正好的容貌?
佛教裏有一本叫做《妙慧童女經》,是《大寶積經》一百二十卷的其中的一卷,是唐朝北印度菩提流支三藏法師,奉皇帝詔令譯成中文的。全稱為「大寶積妙慧童女經」。
妙慧童女是這部經的主要人物,因為她年紀小,只有八歲,所以叫做「童女」,她與釋迦牟尼佛、文殊師利菩薩、大目犍連尊者,互相問答,然後把這些問答的內容記錄下來,而成了這部經典。經中,妙慧向釋迦牟尼佛提出十個大問題;例如,我們如何才能得到好的容貌,如何才能富貴長壽,如何才能獲得自在神通,如何才能無怨、去除法障、魔業,如何才能成佛等等。佛陀藉著妙慧童女的啟問,而指示了四十種菩薩行。從這部經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到「人間佛教」的真正精神——佛陀指出,透過自利利人的菩薩行,我們就能建設幸福美滿的人生。
妙慧童女所問的第一個問題是:要用什麼方法,才能夠獲得端正的容貌?
我們可以看見世間上的人,男男女女、高矮肥瘦、美醜各異,個個容貌不一。所以,如何能得到端莊的容貌、端正的身體,實在是一般人最關心的問題。然而,怎樣才是真正的美、真正的端莊?讓我們來看看以下的故事:
佛陀時代,拘留國中有位婆羅門,名叫摩訶蜜,慳貪不信佛法,因智慧無雙,財富無數,為拘留國國王、大臣所敬重禮遇,座下常有五百弟子跟隨他學習。摩訶蜜有七個女兒,個個花容月貌,莊嚴端正,辯才無礙,天天穿金戴銀,和五百女人聚會,並以自己姣好的容貌,自負貢高,憍慢大眾。
當時有一位信仰佛法的長者,名叫分儒達,聽說七女以美貌傲視大眾,摩訶蜜也以此沾沾自喜,常於人前炫耀。有一天,分儒達長者來找摩訶蜜,說:「聽說你的七位千金長得端正無雙,如果你能帶她們到全國各地展示,而沒有人說她們不漂亮,我就輸你五百兩黃金,如果有任何一個人批評她們不好看,你就輸給我五百兩黃金。」
慳貪好財的摩訶蜜聽了以後,信心十足地說:「沒問題,你就準備五百兩黃金吧!」摩訶蜜於是帶著女兒到全國各地展示,經過九十天,所到之處,讚美之聲不絕於耳,沒有人說她們醜陋。所以摩訶蜜獲得了五百兩黃金。
分儒達長者又告訴婆羅門:「佛陀就在附近的祇園精舍,他能夠知道過去、現在、未來的事,而且所說的話至誠不虛妄。你應當帶著七個女兒去見佛陀,請佛陀做最後的裁決。」摩訶蜜充滿自信地說:「太好了!」即刻帶著女兒和五百弟子、五百女人浩浩蕩蕩地到精舍拜訪佛陀。
當時,佛陀正在為大眾說法,摩訶蜜向前稟告佛陀:「佛陀!您經常遊化各國,您見過這麼端正的女子嗎?」佛陀看了七女,呵斥道:「這些女人醜陋無比,一點好處也沒有。」摩訶蜜一聽,猶如晴天霹靂,焦急地問:「佛陀!全國上下凡是見過她們的人,沒有不稱歎的,為什麼只有佛陀說她們醜?」摩訶蜜又問佛陀:「那麼世間上的人美好的標準是什麼呢?」
佛陀回答:「我認為目不貪色,耳不聽惡聲,鼻不嗅香,口不貪味,身不貪細滑,意不念惡,手不偷盜,口不出惡言,不貢高綺語,待人謙虛,懂得佈施,信仰佛、法、僧三寶,這才是世間上真正的美。外表的好不能稱為好,身體的好也不是好,衣服漂亮也不是好,心念端正才是真正的好。」摩訶蜜聽了佛陀的開示,終於瞭解美的真義,因此將五百兩黃金退還給分儒達長者。
當我們能夠學習佛菩薩,不僅僅具有內在美,同時也會呈現外在的美。就好像佛一樣,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是無量功德所顯現的。所謂「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三大阿僧祇劫都是為了培福慧,還要用百劫來修相好。經中說「行百善乃得一妙相。」因此名為「百福莊嚴」。
在家居士要在家庭之中修行、修六度。修佈施度、持戒度、精進度、忍辱度、禪定度、般若度,在自己的身心之中成就三寶的尊貴品質。佛寶是覺悟,具足無限的慈悲和智慧。法寶是空性以及趣入空性的中道。僧寶是賢聖僧的品質,也就是無漏慧以及解脫德。在自己身心之中成就三寶的尊貴品質,這是究竟意義上的「心端行正,是為端正」。
對於這個問題,佛陀提出四個方法,可以滿足人們的願望:
第一、不起瞋心。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就是告訴我們瞋怒之可怕,所以佛陀要我們學習忍辱。即使是惡友的無理侮辱,亦不可起瞋恨之心。說到「瞋心」,縱觀生氣的人,那個會是美麗的?他們面露兇光,口出惡言,看起來就像鬼魅一般,令人害怕,當然就談不上所謂「端正」了。
正如《大智度論》云:「瞋恚其咎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瞋心是心病之一,尤其是心病中第一難治。大自然中,地動是可怕的,風動也很可怕,但心中的瞋火一動更可怕,人的瞋心一起,往往失去理智,顧不得人情義理。
《佛遺教經》說:「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瞋恨心猶勝過猛火的威力,不但使人無法得到端正之身,甚至毒害法身慧命,燒盡善根功德,實為障道因緣,所以人人都應謹慎防護。
有一天,舍利弗見到一位久未謀面的朋友,甚為驚訝地說:「哎呀,你是怎麼了,面相怎麼變得這麼凶惡?」朋友回答:「我最近正在雕刻羅剎鬼面。」所謂「誠於中,形於外」,由於不斷地揣摩羅剎青面獠牙的形狀,面容也就逐漸變得兇惡起來了。後來,這個人在舍利弗的建議之下改刻佛像,因為時常憶念佛像的莊嚴,人漸漸地就變好看了。之後他和舍利弗再見面,舍利弗歡喜地說:「哎呀,你現在變得好莊嚴啊!」
所謂「萬法唯心造」,心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形象,一個人經常起瞋心,就會展露兇相;心存柔軟,自然會給人慈祥的感覺了。經上說:「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我們的心能將自己雕塑成賢聖或凡夫,因此我們想成為菩薩抑或惡鬼?唯有靠自己去塑造。
第二、住於大慈,慈湣眾生。
《大般涅槃經》云︰「一切聲聞、緣覺、菩薩、諸佛如來,所有善根,慈為根本。」《大方廣佛華嚴經》云:「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是故,一切諸修行人欲成無上正等正覺,必須發起大慈悲心,慈心遍及一切眾生,自利利他行菩薩道。
很久以前,如來曾為鹿王,身毛五色,體型俊雅,統領著上千隻鹿群。一次,一位國王出門狩獵,鹿群受到圍捕四處奔逃,死傷慘重。鹿王看見這種情形,心中非常悲痛,於是獨自進城見國王。城內百姓看到五色金光的鹿王,認為是神鹿出現,所以並沒有人傷害、阻撓牠。
鹿王來到國王面前,跪下說道:「任何含靈蠢動都知道要愛惜自己的生命,今天我們寄居在大王的國境內,遭獵人追逐,死傷慘重。請大王慈悲告訴我每天所需要鹿的數量,從今以後,我們願意每天進獻以供大王享用,但請不要大量的圍殺,使鹿群日日生活在驚惶生死邊緣。」
國王聽後說道:「如果每天都能有一隻鹿供禦廚所需,我誓言不再打獵。」從此鹿群依序每天派遣一隻鹿前去。一天,輪到要去供饌的是一隻懷胎的母鹿,母鹿為了腹中小鹿,前去請求鹿王,希望能夠延遲幾天。鹿王心生不忍,便以自身相代。國王見到這天是鹿王親自前來,便追問原因,在明白事情的經過後,流淚說道:「鹿王尚能如此慈心濟物,我身為人王,卻每天殺害眾生以飽口福。難道我還不如鹿王?」從此斷食一切肉類。並下令:如果有誰 傷害了鹿,將受國法。此鹿群之居處,名鹿野苑,此即「鹿野苑」一名之由來。
一切眾生,佛性平等,是故應給予眾生快樂,而不應使眾生苦惱。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別人受苦惱,和我自己受苦惱是一樣的,所以要以大慈之心,來對治瞋恨之心。
第三、深樂正法。佛法是宇宙的真理,要能深信受持。
什麼是正法?過去有一個沙彌晚歸,不得進入城中,便在城外的樹下打坐,等待明日到來。三更半夜,突然來了一個面目猙獰的惡鬼,要將他給吃掉。沙彌面臨生命危險之際,鎮定地說:「我和你沒有冤仇,又相隔這麼遙遠,你為何要吃我呢?」惡鬼一聽,心生疑慮,就問沙彌:「為什麼說你和我相距很遠?」沙彌回答:「我是修道人,你吃了我之後,我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你的惡念惡行,卻一定讓你墮入地獄。這不就相隔遙遠了嗎?」惡鬼聽了沙彌的話之後,知道邪不勝正,便慚愧離去。
一個人不能奉行「正」道,走入了「邪」道,也就很危險。所以,在佛教裏,所謂的「八正道」,就是教人要奉行八種正法:正見,即正確的人生觀;正思,即正確的思考;正語,即正直的言語;正業,即端正的行為;正命,為正當的工作;正精進,是正當的勤奮努力;正念,是清淨的意念;正定,是正確的定力。
「八正道」是生活中人人應當遵行的道德準則,吾人若能深樂正法,便能建立圓滿的人生了。
第四、造佛形像。為什麼要造佛的形像?目的並不是樹立偶像崇拜,而是提醒我們「即心即佛」,人人都有佛性;是為了提醒我們經常憶念佛陀的德行,進而顯發內在的佛性。
說到「造佛形像」,最早的佛像是怎麼流傳下來的?經典上說,有一年結夏安居,佛陀忽然不見了,大家都不知道他往哪裏去了。有人就請問阿那律尊者,阿那律以天眼通觀察,發現原來佛陀為了報母恩,上忉利天為母親說法去了。四眾弟子中,最想念佛陀的莫過於俱曇彌國的優填王,因為過度想念佛陀,而生了一場病。所月大臣為了治療國王的病情,紛紛商量醫病之道,最後大家一致通過聘請有名的工匠來雕刻佛陀的聖像。
優填王聽了大喜,立刻請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以神通力接工匠上達天宮三次,最後終於完成了史上第一尊以旃檀雕刻的佛陀聖像,優填王也因此病癒了。我人修行,瞻仰佛陀聖像,可以啟發我們的信心,幫助我們的修持;禮拜佛陀慈悲莊嚴的聖容,可以止息我們心中的貪瞋妄念,而使行為端正不放逸。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當我們對聖像心生恭敬,自然就會有所感應,但是有些人卻誤以為佛教崇拜偶像,其實,最沒有偶像觀念的正是佛教徒,禪宗著名的「丹霞燒佛」公案,就是最好的證明。
話說丹霞天然禪師在一間寺院裏掛單,當時正值嚴冬,大雪紛飛,丹霞禪師拿下佛殿上的佛像要來烤火取暖,糾察師見狀,大聲斥責:「你膽大妄為,竟敢將佛像拿來燒火?」丹霞禪師從容不迫地回應:「我是在燒取舍利,不是烤火。」糾察聽後更加生氣,大聲怒斥:「木頭怎麼可能燒出舍利?」丹霞禪師淡淡回應:「既然是木頭,何不再多拿一些來燒?」由於糾察師沒有認識佛性,而認為丹霞禪師燒佛不應該。其實丹霞禪師覺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道理,才是真正認識佛陀的人。
不過,對於一般人來說,「偶像觀念」還是必要的,一個人如果沒有偶像,又如何「見賢思齊」呢?所以,外在的偶像是我們與佛心相應的過程與方便,可以啟發我們心中的佛心佛性。經常看佛、拜佛,心中沒有雜念,無形當中,氣質改變了,身相也會隨之變得端正。
經中說到:爾時,世尊而說偈言:「瞋壞善根勿增長,慈心樂法造佛形,當獲具相莊嚴身,一切眾生常樂見。」所以說,佛像是要讓眾生供養、瞻仰、禮拜。我們供養禮拜佛像,是要使我們心心念佛,心心作佛。眾生的佛性,要藉外緣的引發,才能成熟,所以造佛形像之功德甚大。
不起瞋心、住於大慈,這是高度的人生修養;深樂正法、造佛形像,是崇信佛法;如能種下這些善因,將來自然會得到相好端正的善果。
佛性之美、莊嚴之美
以佛法來說,什麼才是真正的美?自性的美才是最美的。而「自性」即是「佛性」,自性的顯現亦即自性光明的顯現。自性的光明既人性的光明,也是智慧的光明。一個尚未開悟的人自性雖然清淨,但卻被妄念遮蓋,其清淨的光輝不能顯現,其人性的美用樣亦不能顯現。一個覺悟的人,就自性而言,並沒有增減,亦無垢淨;悟後的變化在於自性完成了由隱蔽到顯現的轉變。這種轉變,令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有充滿了人格的魅力——他的語言會變得柔和、溫暖;他的行為會變得慈悲、包容;他不僅在靈性上能吸引人,而且在生活中也能幫助人。一個覺悟的人,他的人格是圓滿的,他不會有貪、瞋、癡;他既明白自己也懂得別人,他以純潔的人格魅力來感動別人。
這種佛性之美,亦即智慧之美,也是莊嚴、崇高、聖潔之美。就好像一個處於禪定中的人,即使仍未達到三摩地,他的寧靜,他內在的喜悅、內在的清醒,正是佛性的顯現。所以說,莊嚴之美是外在形象的美,聖潔之美亦即神聖之美是內在精神或靈性之美。禪定者現莊嚴,覺悟者顯佛性。由於禪定者實現了專一,開悟者見到了內在的光明;因此,禪定者的身相有莊嚴之美,開悟者的人性有崇高之美,而兩者都是自性之美的呈現,都是學佛修行人所真正追求的超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