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看中國:中國左派文人的營利模式-王思想 經濟學者

20160806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文人作為一個依附性比較明顯的階層,其賺錢也往往要依附某個勢力。
生存壓力下,無論哪一派,都要賺錢。文人作為一個依附性比較明顯的階層,其賺錢也往往要依附某個勢力。在這方面,左派文人有許多成功的經驗。(文人與學者的重疊度比較高,但鑒於某些左派實在配不上學者這個略帶褒義的詞彙,所以本文標題用「文人」這樣一個偏中性的詞彙)
1,比較低的層次,利用民族主義賺稿費
最突出的是《中國可以說不》和《中國不高興》了。前一本書直接抄襲《日本可以說不》。張小波利用此書賺了人生第一桶金。嘗到甜頭的他,很快克隆出第二本書:《中國不高興》,又大賺一筆。兩本書低劣的質量,恰好符合民族主義分子的口味,大賣特賣。隨後的劇情卻讓人大跌眼鏡:張小波移民美國了。
兩本書的策劃者都是張小波,網上傳他曾因寫「反動詩」坐牢三年,不知真假。張小波不出名,出名的是《中國不高興》的作者宋曉軍,此人經常上電視節目,到處說他那幾句反美反日反西方的論調,所以混了臉熟。令左派尷尬的是:出書賺得大筆鈔票後,宋曉軍也移民美國。
現在,只有《中國可以說不》的作者宋強似乎沒有移民,為左派留下一點點面子。
孔慶東也鼓吹民族主義。在他當年的好友余傑四處被封殺之時,他卻風生水起。他與張小波、宋曉軍有所不同。首先他到目前還沒有移民;其次,他依靠民族主義出名,但所出版書籍並沒有直接販賣民族主義。他由於缺乏涵養而經常爆粗口,但他比張小波、宋曉軍有一點尊嚴。
另一個移民美國的左派司馬南,則比張小波、宋曉軍更為不堪。他基本已經算不上一個文人。
2,比較高的層次,當國師
最成功的是林毅夫。他作為一個經濟學者,其觀點異常簡單,幾乎到哪裏都是圍繞「後發優勢」4個字做文章。楊小凱提出「後發劣勢」理論來批駁林毅夫,但這並不影響林毅夫後來在楊小凱逝世後發文紀念。
為了把「後發優勢」宣傳得更具體,林毅夫多次講:「中國經濟還能以7%的速度增長20年。」這個幾乎沒有任何像樣的論據支撐的結論令人瞠目結舌。有人建議我寫文章批判這個「7%增長20年」,我說:無言以對,不值一駁。結果,沒幾年天氣,中國經濟增速跌破7%,還在一路向下。林毅夫對此似乎沒有看見。
現在,林毅夫依然扛著北京大學、中國研究中心的招牌進入各種論壇,為高層講課,其實是為高層提供論據。他是最成功的國師。
林毅夫的成功很快引來的效仿者:張維為。北大有林毅夫,復旦有張維為,南北呼應。相比較而言,張維為走得更遠。林毅夫一般只誇「中國經濟優勢天下無敵」。張維為則是全面開花,把中國的各個方面說成全球第一,他的著名論斷有:「中國GDP其實比美國還高」,「中國是民主國家,德國是專制國家」,「中國模式超越了西方模式」,「中國式的選賢任能比西方的民主制度好」……結論太過石破天驚,以至於高層也不好意思重用他。他算不上國師,最多是個「省師」、「市師」。
3,比較有尊嚴的方式,以憂國憂民賺錢
在這方面,比較成功的是時寒冰。他永遠以一副憂國憂民的表情表達憂國憂民的深情,然後,他的博客文章被轉載,他的書被推銷,他的講座能賣出較高價格。有人認為時寒冰是右派,這是因為評價者根本沒有搞清什麼叫左派什麼叫右派,一些人彷彿以為憂國憂民就是右派,其實很多左派也是憂國憂民的,雖然有人是假憂,但有些左派是真憂。時寒冰鼓吹政府管制,將資源交由政府分配,這是最典型的左派論調。時寒冰也成為讓人們區分左右的經典樣板。
比時寒冰出名的是郎咸平。郎咸平有些左派理論很傳統,比如他對國企制度的稱讚,對政府職能的誇大。但另有一些觀點是有點冒險的,可以說是劍走偏鋒。他的講座,給人一種感覺:他整天批評中國這不好那不好。但實際上,劍走偏鋒的郎咸平很精明地知道哪裏是紅線:他永遠不說中國制度不好。相反,他說中國制度好得很,出問題僅僅是因為念經的人把經書念歪了。郎咸平無法解釋的是:為什麼那麼好的制度卻養出了那麼多歪嘴和尚。郎咸平的策略,使其迅速成名,但因為過於劍走偏鋒,所以他無法成為官僚高層的座上賓,但他到處上電視賺出場費,他的一場實地講座更是經常收入十萬、數十萬。
4,最成功的左派官媒: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誕生之初,曾經找不到賺錢的方向。一會想搞文藝,一會想搞八卦。四處碰壁之後,主編胡錫進終於發現民族主義可以賣錢,於是就開始嘗試,並最終確定了環球時報的營利模式:以西方式的語言習慣和貌似中立的態度販賣民族主義。現在,環球時報取得了兩方面的大豐收。一方面,被權力部門送上飛機,訂戶大增、廣告大增;另一方面,成為一個風向標,許多事件出來後,人們都不關注人民日報或央視,而是關注環球時報的態度,包括那些極度厭惡環球時報的人,也在等著看環球時報的言論後進行反擊。
左派右派,各有各的道理,也各有各的生存方式。總體看來,左派的營利模式風險小,收益大,遠比右派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