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舊衣:「同志」相稱反市場-楊彼得 資深時事評論人

2016112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黨內相互稱呼同志的要求在中國共產黨內一以貫之,不是現在才提出來的。
近日,河南新鄉市政府發文要求,今後新鄉市國家工作人員無論是領導幹部,還是普通工作人員,相互不稱官職,一律稱「同志」。按此規定,以後在新鄉,「同志」這個稱呼將代替以往的書記、市長、局長、處長、科長等職務。
同志稱呼將來是不是就會在新鄉流行起來呢?既然官方倡導,將來同志之稱也會被一部分人先用起來,但流行一定談不上。黨內相互稱呼同志的要求在中國共產黨內一以貫之,不是現在領導人頭腦發熱才提出來的,但提倡多年,反而是稱呼官職勢不可擋。現在政府發文提要求,很可能只是表達某種理想主義情懷,實際上空谷足音了無痕。
要求大家以同志相稱,實際上不是河南新鄉一地的突發奇想。十八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就提出,「堅持黨內民主平等的同志關係,黨內一律稱同志。」地方當局發文提倡不稱官職稱同志,其實是一個政治表態。
但即使互稱同志曾經是中國社會的一項傳統,這項傳統也難言深厚。過去對於中共領袖,社會上沒有稱其同志之說,比如稱毛澤東為「毛主席」、稱周恩來為「周總理」、稱朱德為「朱總司令」。迨及江胡,乃至今日,黨內一向以官職稱呼中共高層,比如對習近平言必稱「習總書記」,對李克強、張德江等一干大佬言必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銜。中央領導人在地方聽取匯報,面前擺放的名牌按慣例皆標示為「首長」。由此可見,稱不稱呼同志,黨內還是有潛規則在,從未一概而論。
同志稱謂之被中國人淡忘,實在是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變遷的結果,有其深刻的內在原因,恐怕不是簡單地歸結為人際關係的「庸俗化」。所謂同志,通常流行於革命黨內,本自俄國舶來中國,表示大家擁有共同的理想信念。至今國民黨在台灣仍內部以同志相稱,即此之謂也。但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歷三四年「去政治化」、邁向「世俗化」,這就像西方社會淡化宗教色彩而深度「世俗化」一樣,人們空談理想信念少了,政府念茲在茲的是增長、發展,而普通人民傾注心血於職業發展、家庭幸福。再以同志相稱,與中國「世俗化」的現實格格不入,透出陳腐氣息,扔掉同志稱謂幾等於與陳腐的過去告別。
語言具有反映現實、塑造現實的功能。中國人發現,即使同為共產黨員,大家也不存在共同的理想信念,人們的利益分化了,價值追求、價值觀念已是霄壤之別。相互稱呼同志, 完全與現實不符,不僅自己覺得別扭,恐怕別人也深不以為然。同志之稱既不反映現實,更不可能建構現實,其被埋葬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拋棄同志稱謂,改以官職相稱,實際上是市場選擇的結果。叫同志太沉重,社會上也沒有以「先生」、「女士」、「小姐」相稱的共識,以官職相稱就顯得順理成章。事實上中國人樂於被稱官職,此可謂中國一個傳統文化基因。古代官員通稱「大人」,最高層次被稱為「X相」、「中堂」,獲得此類尊稱大概是男人們很微妙的一種社會體驗,跟抽鴉片有得一比。甚至民間紳士也獲稱為「相公」、「官人」,本來需要稱謂打假而事實上從未出現較真的情況。《金瓶梅》裏的西門慶被清河人民稱為「西門大官人」,其實他起先根本只是一名土豪,不具備官員身份。現在中國人以官職相稱,正是一種「文化返祖」現象,撓中國人的癢處,討人們的喜歡,也算是稱呼者為自己處世辦事開一念方便之門。不管對方是官不是官、是多大的官,反正叫個處長、局長、書記、部長、老總不會有錯,表明自己正視對方的身份或者高看對方一眼。以官職相稱,遂在改革開放以後的中國不教而化,「同志」之稱隨之失去市場。
現在雖有黨中央提倡「以同志相稱」,但今日社會氛圍與前大不相同,要推廣開來很難。在中高級官員之間,在正式公開場合,大家以同志相稱,恰恰體現出大家的政治身份,人們也樂得其所。但這在更廣泛的中國社會中注定行不通。十八屆三中全會不是強調「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嗎?市場是鐵的現實,你別無選擇。身份也是一個鐵的現實,以官職相稱正是實事求是。如果響應黨中央號召,見人就稱同志,卻心知「同志」決非事實,實際上這種稱呼法在社會上並不討喜、於己無益有害,誰會傻乎乎地去貫徹中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