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悅人生:忍與寬容─退一步海闊天空-寬運法師 香港西方寺住持

20161127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佛教教我們要忍辱,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學會謙讓與忍耐,是十分重要的。
我們不難發現,社會上通常愈有知識的人,愈相信講理就可行遍天下。這也許是對的,但當遇到真正不講理的人,也就行不通了。正因為很多人不講理,甚至是橫蠻無理,強詞奪理,許多人際矛盾與衝突由是而生,初則口角,繼而動武,由於不服輸、不服氣、看不開、放不下,往往造成打鬥或流血事件,這都是非常不智的。夫妻之爭,婆媳之鬥、父子反目、兄弟相殘、朋友交惡,大打出手,互相攻擊,互為仇敵,報章新聞屢見不鮮,幾乎天天都有所聞。
所以,佛教教我們要忍辱,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世事每從讓處好,人倫常在忍中全」,「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學會謙讓與忍耐,是十分有必要的。世間上不少矛盾、紛爭皆因一方的退讓而得以平息、化解。互不退讓的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傷了和氣,傷了感情,實在是太不值得了。
一、忍是一種人生智慧
「忍」,在最大程度上不只是忍氣吞聲,息事寧人,而是為達到人際和睦,社會和諧,是避免感情用事的一種方法。忍,其實是一種人生智慧的力量。能忍為高,一個人表現力量的方式有很多,例如以權勢、以辱罵、以拳頭等。其實,權勢不是力量的標準,相反,正因為一個人沒有力量,因此才用權勢來壓迫別人;正因為他沒有力量,因此只有伸出拳頭,表示其有力。真正有力量的人,不會壓迫,不會辱罵,不用拳頭,甚至不用刀、槍;真正有力量的是「忍」。能忍者高貴,能忍者高尚,甚至能忍者高明。
(一)忍氣者必能知分而後和。在很多的人或事的當中,最難忍的,就是忍一口氣。生氣時,能夠自問一下:氣的價值多少?能有多久時刻能夠氣?你能夠忍住一口氣,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唐寅說得好:「是非入耳君須忍,半事癡呆半作聲」。鄭板橋的「難得糊塗」其實就是忍的一種境界。小忍,個人是非,轉眼即過;大忍,如古人有謂「相忍為國」,這樣識得大體,才能促進和諧,才是大度之人。
(二)忍苦者必能知苦而後甜。古人說:「莫大之喜,苦盡甘來。」人生艱難困苦,無時不有。所謂「能受苦方為志士,肯吃虧不是癡人」,如果我們能不怕苦,能坦然理解痛苦的磨練,把痛苦忍過去、捱過去,那麼我們的甜美就會隨之而來。
(三)忍欲者必能知欲而後智。人的欲望主要是指對財、色、名、食、睡之貪欲。如果能忍欲則能夠知足常樂,為人平和,處事理智。正因人的欲望是沒止境的,因此人人都要忍欲,不忍則亂性、亂情。只有忍才是明智之舉,因此,忍是智,忍為高。「忍」是什麼?忍是認識,是化解,是智慧,也是處理問題的方法,是承擔職責的義務,更是對人生的深層次感悟。
由此可見,「忍」除了需要智慧以外,更是一種道德修養、人格品質。以下讓我們來看看以下的故事,看了之後,再遇到不講理的人,我們也就不會生氣了:有一天,孔子的一個學生在門外掃地,剛巧來了一個客人,客人問學生:「你是誰啊?」學生很自豪地說:「我是孔先生的弟子!」客人就說,「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請教你一個問題?」學生很高興的說:「可以啊!」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麼奇怪的問題吧?客人問:「一年到底有幾季啊?」學生心想,這種問題還要問嗎?於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客人搖搖頭說:「不對,一年只有三季。」
「哎,你搞錯了,四季才對!」「三季!」最後兩個人爭執不下,就決定打賭: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學生磕三個頭。如果是三季,學生就向客人磕三個頭。
孔子的學生心想自己這次贏定了,於是準備帶客人去見老師孔子。正巧這時孔子從屋裏走出來,學生上前問道:「老師,一年有幾季啊?」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說:「一年有三季。」這個學生快嚇昏了,可是他不敢馬上問。客人馬上說:「磕頭、磕頭!」學生沒辦法,只好乖乖地磕了三個頭。客人走了以後,學生迫不及待地問孔子:「老師,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麼說三季呢?」孔子說:「你沒看到剛才那個人全身都是綠色的嗎?他是螞蚱化身,螞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從來沒見過冬天,你講三季他會滿意,你講四季吵到晚上都講不通。你吃虧,磕三個頭,無所謂的。」
這個故事不管是真是假,對我們都非常管用。只要你會用,你可以多活十年!很多朋友聽了這個故事後,變得很開心,以前看到那些不講理的人會生氣,現在不會了,心想那是「三季人」,就不往心裏去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爭就是慈悲,不辯就是智慧,不瞋就是喜悅,不怒就是寬容,不聞就是清淨,不看就是自在,原諒就是解脫,知足就是放下。」
對任何人、任何事,當我們要發脾氣時,當我們情緒很不穩定的時候,就想那是「三季人」,是「三季人」做的事,馬上就會心平氣和了。這個世界上「三季人」實在太多了。「螞蚱」不就是《莊子》裏的「夏蟲」嗎?「夏蟲不可以語冰」,你跟夏天的蟲講什麼冰?那是你糊塗。如果你讀懂了,一生都會受用無窮。
二、如何才能做到「退一步海闊天空」?
經中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瞋恨之心,不但傷害別人,而且更會傷害到我們自己;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做到「退一步海闊天空」?古代有一首詩是這樣說的:「忍字心上一把刀,為人不忍禍自招;難忍能忍片時力,過後方知忍為高。」如果我們能忍、能以寬容之心對待他人之過,就能得到化干戈為玉帛的喜悅。對於別人的過失,雖然必要的指正是無可厚非的,但是若能以博大的胸懷去寬容別人,就會讓自己的精神世界變的更加廣闊自在。
在中國古代,有一個故事說:清河人胡常與汝南人翟方進在一起研究經書。後來胡常先做了官,名譽卻不如翟方進好。胡常為此在心裏總是嫉妒翟方進的才能。當與別人議論時,總是不說翟方進的好話。翟方進聽到這些事之後,不但沒有以牙還牙,而是想出了一個退讓的方法。每當胡常召集門生、講解經書時,翟方進就主動派自己的門生到胡常那裏去請教疑難問題,並且誠心誠意、認認真真的做好筆記。時間長了,胡常就明白了這是翟方進有意推崇自己,於是內心十分不安。以後在官場上就不再貶低而是讚揚翟方進了。翟方進有意退讓的智慧使他與胡常化敵為友。這都是值得後人參考、效法的實例。
「君子賢而能容黑,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這是荀子精闢的人生體悟。可見,君子之所以為君子,皆出於寬容乎!正是因為有這大肚能容天下事的氣度,曹操才會一把火燒了那些將士的忠信表,饒恕過錯;李世民才會重用太子舊臣魏征,不計前嫌;閔子騫才會下跪為後母求情,不究恩怨。古來成大事之人大都具備了這「記人之長,忘人之短」的寬容,才在人們心中留下千古的、美名。
寬容,說起來好像很簡單,可是現實中又有多少人能付諸於實踐?在別人犯了無心之失時,說一句:「沒關係。」在別人觸犯到利益時,說一句:「我不介意。」在與別人觀點發生分歧時,說一句:「這沒什麼!」這了了數語雖然人人會說,可又有幾人能將它深植在心中?世間有多少人為了輸贏勝負爭得面紅耳赤?多少人為生意場上的蠅頭小利爭得你死我活?多少人為了學術上的不同觀點棄斯文於不顧?在爭持高下的一刻,這些人有沒有想到寬容、忍讓?
我們的世界五彩繽紛,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任何人都不能將自己的思想、行為強加於人,而我們又必須在同一片天空下生活;因此,要和諧共處就必須要學會寬容、退讓,就如每間寺院裡的彌勒佛,敞開胸襟,綻開笑臉,大肚能容,接納天下事,如果我們能學習這種精神,心靈就會比大地更厚重,比天空更廣闊。自然就會發現:原來寬容他人就是解放自己。「退一步海闊天空」人生的境界是多麼的清晰明朗啊。
結語
我們常常說「合情合理」或「合乎情理」,可是現今社會,很多人不論懂不懂理,都追求「法治」,相信「法治」,處處講理;但很多時候「理」不是硬的、不是死的,過於強調「理」,往往就會對簿公堂,法庭相見,其實人與人之間只要能夠多些忍耐與包容,很多的紛爭、衝突,自然會化解於無形。
《佛遺教經》中說:「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佛陀的這段教導,有三個要點:第一、忍辱、忍耐,是一種德行,德業。難忍能忍,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如能夠做到,就是一種功德,持戒苦行亦不能及。第二、忍耐還不夠,要做到歡喜忍受,對於對方所施加的惡罵之毒,不但不加瞋怒,而且還要做到如飲甘露那樣,樂於接受。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需要很大的智慧。第三、能行忍者,才可名為有力大人。可見,忍耐,不是軟弱,不是無能,不是退縮,不是逃避,不是苟安。忍耐,是無畏,是堅強,是勇猛,是精進,是自己增進自己的德業。有忍耐心、忍耐力的人,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人。唯有修學佛法,才能了知一切萬法,本不自生,皆是緣起緣滅,不論此法他法,逆境順境,動中靜中,苦受樂受,都是空性。我空法空,悟得人生真諦,這才是真正的忍辱功夫。
所謂「怒」是心奴,「恕」是心如。瞋心一起,因為不能作主而引發身、口、意三業造惡,成為自己的奴隸;反之,如果知道迴光返照,忍惡無瞋、忍心不動,能作自己的主人,內心自然平靜自在。因此,同經又說:「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辱是自利利他的善行,修行人在成就學業、事業、道業的過程中,以慈悲柔和之心常行忍辱,就能擁有一切世、出世間的成就。
我們現今的社會正是需要這種慈悲、忍耐、寬容、柔和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