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雲流水:機不可失 時不再來-李信餘 獨立評論員

20170716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大橋建成後,形成粵港澳三地「一小時經濟生活圈」,對於疲不能興的香港經濟而言,無疑是一支強心針。
港珠澳大橋內地段的主橋海底隧道門前舉行貫通儀式,正式宣布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大橋建成後,可將香港到珠海的交通時間由現時水路一小時以上、陸路三小時以上,縮短至三十分鐘以內,形成粵港澳三地「一小時經濟生活圈」,對於疲不能興的香港經濟而言,無疑是一支強心針。
眾所周知,香港經濟支柱來來去去金融和地產兩味,旅遊業又因為驅蝗光復鬧劇不斷而風光不再,儘管歷屆港府均將發展新興產業掛在嘴邊,無奈說多做少,至今一事無成。藉着「一小時經濟生活圈」的開展,北上發展可能是本港年輕人最大的出路。
事實上,今天的中國已儼如世界經濟火車頭,英美德法無不爭相跟中國做生意,從G20峰會習近平成為全球焦點,足證中國早非當年的吳下阿蒙。再回看香港,衣食住行幾乎沒有哪一個行業不需依靠中國吃飯,就算是最吃香的金融及地產業,基本上也是由內地熱資撐起。然而無可否認的是,受制於高樓價高地價高租金「三高」問題,香港年輕人要向上流已不容易,而內地經濟正值騰飛時期,機會肯定比香港多,當中港交通進一步便捷,早上北上上班,晚上南下回家,顯然不再是不可能的事。
香港目前最大的優勢是國際化,這個優勢對內地企業而言仍然具有吸引力,年前曾有浙江企業來港舉辦招聘會,希望招攬「香港優才」,原因正在於此。另一方面,內地創業成本肯定比香港低,大疆無人機的創立者便曾在香港科技大學深造,最終選擇回深圳創業,正是典型的成功例子。港人若發揮創意回內地創業,成功的機會必然比留在香港大得多。
當然,內地機遇再多,如果港人不把握,一樣是徒勞。近年中港矛盾愈演愈烈,本港年輕人普遍對內地有抗拒甚至仇視心態,視回內地發展為「紆尊降貴」的事而不屑為之,不少人更連踏足了解也不願意,中港隔閡猶如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造成這種局面,固然有許多歷史背景因素,但國民教育徹底失敗,則肯定是最大原因。現時教育界主要由教協等泛民團體把持,就連教育局副局長的人選都因為帶有紅色背景而備受針對,要名正言順開展國民教育殊不容易。但不容易不表示不應該做,反而更應該迎難而上,惟有人心真正回歸,香港才能行得更久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