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洗得清!黃河水色變清 年減7億噸泥沙

20170924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黃河壺口瀑布水色變清。(網上圖片)
黃河因河水黃濁而得名,故俗語云「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不過這條曾為世界上輸沙量最多、含量最大的河流,近年泥沙含量銳減,甚至出現「1200多公里的黃河中游已然一河清水」。受到生態工程、採沙熱等種種因素,有內媒引述數據指,黃河每年減少入7.6億多噸泥沙。
歷史記載過去共有43次黃河水變清的現象,最長的一次為1727年,黃河澄清持續20多天。專家分析認為,黃土高原生態建設工程效果顯著,植被覆蓋度增加。除此之外,氣候變化、水利工程、經濟社會發展亦是導致黃河泥沙銳減的原因。黃河流域潼關以上地區共設26座大型水庫、170座中型水庫,但大多分布水土流失輕微地區,近期水庫年攔沙已有1.734億噸。而黃河中游地區城鎮化加速,由於黃河沙屬天然水洗沙,業界認為是最好的建築沙,故沿河兩岸開設近百個沙場採挖沙。
據內媒引述《黃河流域綜合規劃》指,目前的水利水保措施年均減沙約4億噸,到2030年適宜治理水土流失區得到初步治理後,年減黃泥沙6億至6.5億噸。屆時,入黃河的泥沙可減少至9.5億至10億噸,遠期可減少至8億噸。
不過,儘管黃河泥沙銳減,但專家認為,水土保持措施作用有限,一旦發生超量級降雨,水土流失將會加大,屆時大洪水機率也將增加。有專家指,近期入黃泥沙銳減只能反映一個特定時期內降雨和水利水保措施作用,不能用以代表今後一個較長時期內入黃泥沙的變化趨勢,對未來來沙量估計不宜過於樂觀。
目前黃土高原已建淤地壩5.84萬座,控制水土流失總面積的16%,成為攔減黃河泥沙的重要防線。骨幹壩的淤積年限一般在10至20年,中小型淤地壩一般在5至10年。很多淤地壩建設時間較早,部分壩攔沙庫容已滿,失去攔沙功能;一旦發生超設計標準的暴雨洪水,可能導致淤地壩系出現「冰糖葫蘆式」垮塌,將攔淤的泥沙重新輸送入河。
近10多年來,由於入黃泥沙銳減和小浪底水庫攔沙運用,黃河下游大多時間處於「小水小沙」,黃河部分河段河勢變化較大,防洪因而增添隱患。有專家指,泥沙銳減,清水下洩給未來防洪造成新險局,過去高含沙洪水「沖左岸就淤右岸」,形成較穩定的河道;但清水則兩邊沖刷,引發河道變化,當大洪水來時,極可能順清水流向行洪,黃河下游將迎來重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