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網光影圖輯】兩鐵合併10周年 九鐵與地鐵的前世今生

20171202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2007年12月2日,隨逾90年的九廣鐵路最後一班列車凌晨開出,兩鐵合併而成的香港鐵路公司接棒運作。最後一夜,逾千員工趕緊更換標誌,大批鐵路迷忙於在各站兩鐵紅箭嘴前拍照。
港鐵頭班車於當日清晨5時38分於尖東鐵路站開出,象徵改朝換代之餘,合併票價優惠立即推出, 數十人於九龍塘站排隊購買九鐵單程票留念,尖東站亦聚集近百名鐵路迷及市民帶備長鏡在九鐵標誌前拍照,有人計劃通宵不走迎接頭班車。
兩鐵合併第一個重要任務,是更換多達15萬個九鐵標誌及指示牌,要5周時間才完成,車 頭的九鐵標誌拆下來後,再轉放鐵路博物館聯絡,讓市民參觀。
回顧火車的歷史。除了我們熟悉的旺角、沙田、火炭等沿途車站,東鐵綫前身、2007年合併入港鐵網絡下的九廣鐵路,原來在香港還有禾坑、石涌凹、洪嶺等分站,至於和合石站,則於1983年已停運拆卸。九廣鐵路至今服務港人超過一個世紀,由蒸汽火車、到柴油火車及80年代的電氣化鐵路,經歷多次重大的轉變,亦曾發展連結不同地區的支線,成就了香港輝煌的鐵路史。
於1910年通車的九廣鐵路,讓市民經羅湖接通內地的鐵路,歷年來一到回鄉探親的日子,火車上、車站內勢必迫滿提滿行李市民,市民更要在車站通宵輪候回鄉車票,猶如內地近年的春運一樣。直至1982年,九廣鐵路轉為一公營機構,同年積極推行電氣化鐵路,由原來的柴油火車換成電力驅動,並進行供電及月台改造,可說是歷年來最重大的改變。
電氣化鐵路扮演着帶動沿途各站新市鎮發展的重要推動角色。電氣化火車車卡自1981年陸續抵港,第一期電氣化在1982年5月6日通車,鐵路服務正式走入現代化。
九廣鐵路除了羅湖到九龍的主線及2007年增建的落馬洲支線外,曾經出現過和合石支線及沙頭角支線。和合石支線全長不足1公里,於上世紀40年代興建,火車經粉嶺站直達和合石,方便掃墓及下葬,直至1983年才停用拆卸,無緣參與電氣化,而沙頭角支線的壽命則更短,只在1912年至1928年間短暫營運。該線同樣由粉嶺出發,沿途經洪嶺、禾坑、石涌凹及沙頭角4個站,當中的洪嶺站遺迹至今仍然幸存,成為3級歷史建築。
「細個印象火車又臭又多人到不得了、好辛苦,上一代坐火車好似打仗咁,去沙田等如去旅行,就算畀啲相新一代睇,都未必想像到。」香港鐵路會顧問劉棟遠認為,鐵路網路與香港發展關係緊密,尤其每個年代發展新市鎮時,首要便是解決運輸問題,火車發展亦不例外,「電氣化興建前8至10年,政府已經開始規劃以火車將市民由市區北移到以前郊區居住,鐵路嘅意義就係將人嘅距離拉得好近。」
而港鐵,即前身的地鐵亦有不少歷史時刻值得回味。觀塘綫延綫及南港島綫通車,沙中綫通車在即。令香港鐵路網絡進入新階段。早於60年代建議興建、70年代中工程展開,到1979年首階段通車,工程宏大而傳奇的建築及通車故事,實在值得回味。
地鐵工程原本由1間日本公司承包,並於1974年簽署合約,但1年後該公司突然退出,一度令工程膠着。為令工程繼續推進,地鐵公司由市場募集資金,但為免有公司退出工程事件重演影響進度,於是放棄單一承建合約方法,將工程拆散至不同合約招標。
當年的地鐵工程遇上不少困難,除因財政壓力,工程要分期興建外,由於走綫太接近民居及商戶,建造時封路影響出入及打擊生意外,亦有樓宇因要配合工程需拆卸部分設施,挖掘隧道時亦引發地面下陷,惹來不少市民反彈。不過,第1期「修正早期系統」工程在1975年8月由道長主持傳統動土禮後順利展開,首階段由石硤尾來往觀塘的路綫,亦順利於1979年10月通車。
通車前1日,時任港督麥理浩爵士在石硤尾主持地鐵通車典禮,當日吸引10萬名率先購買慈善車票的乘客試搭,當日多個地鐵站萬人空巷,不過未知是否「地鐵」對乘客來說十分新奇,不少乘客不懂得入閘,車站亦未見有硬幣找換,令首日即產生混亂。10月1日正式營運,當時地鐵只以4卡列車行走,最低票價為港幣1元,較巴士票價的2毫子昂貴,在石硤尾到觀塘由早上6點到晚上10時對開穿梭,路面交通狀況隨即改善,但就難免影響小巴生意,要減價迎戰地鐵通車。
繼1979年9站通車後,「修正早期系統」第1期觀塘至中環整段亦全綫通車。在緊接農曆新年假期,地鐵系統已錄得單日75萬人次乘坐紀錄。而下1個階段荃灣支綫、到港島綫工程亦繼續如火如荼進行,當中隨了有更具挑戰性的2條海底隧道工程外,港島綫當中的太古站是當時世界最大人工石洞的挖掘工程,亦成為當時焦點,最終1985年5月,港島綫亦繼荃灣綫通車後,於太古站舉行港島線的通車典禮,歷時10年的地鐵計劃走進一個里程碑。
時至今日,香港鐵路的規劃及發展仍未結束,每日服務市民。雖然方便,但近年只加不減做法,令票價愈來愈高,市民負擔因而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