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水有學問】每日8杯水最好?飲水原來有方程式

20190412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夏天長期於戶外逗留的人士及做運動,應補充足夠水分,但飲多少,不能一概而論。
不時聽到人說每日飲8杯水才是健康,也曾有美容達人表示要飲得比8杯水多,皮膚才會水潤飽滿!人體當中有七成是水,若要補充水分,到底每日要飲幾多水才足夠?早前網上流傳飲水方程式,計算每人每日的水分攝取量。但有營養師指,大家所需要的水分,受各項外在因素影響!到底何謂足夠?運動前後應如何補充水分?東網為你嚴選「飲水8問」,逐一為你拆解!
每日飲8杯水係定律?
據網上流傳的飲水方程式:體重(公斤)X30(毫升)/250(毫升),假設一名成年女性體重有50公斤,她每日只需要飲6杯,合共1500毫升的水,係真唔係?尚營坊營養師Charles表示,這飲水方程式其實是澳洲昆士蘭對水分攝取量的指引。至於每日要飲多少水,並沒有精準的計算方法。考慮體重,運動量、生活環境等因素都有影響,因人而異。
Charles補充,不同國家建議的水分攝取量均不相同,例如英國國家衞生事務局(NHS)建議成年男女每日飲6至8杯水,每杯250毫升;美國農業部(USDA)則建議成年男女分別飲13杯及9杯水。Charles指,「飲多一兩杯,或者飲少一兩杯,對我哋嘅健康其實唔會有好大影響。」
飲得太少水有咩壞處?
香港人生活節奏快,有時連去洗手間的時間也沒有,只好忍口乾也不喝水。腎科專科醫生熊啟恩指,少喝水會令小便中的毒素更濃,長遠會削弱腎功能,令小便次數變得頻密,排尿量卻會減少。同時,如經常「死忍」,更有機會患腎結石!
熊解釋,腎臟是負責過濾身體的廢物,再由小便排出體外。如正常人飲少於兩公升水,即約七至九杯清水,或令小便顏色變深。顏色變深表示尿液中的毒素濃度甚高,長遠會增加腎臟負荷及損害腎功能,因此千萬不要為了「去少啲廁所」而「飲少啲水」。
飲水有冇黃金時間?
營養師Charles又指,飲水其實無所謂的黃金時間。「身體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流失水分,例如排泄物、呼吸、汗液」。故他建議,市民應全日平均分時段飲水,令身體細胞可平均吸收充足水分。都市人或會因生活忙碌而忽略飲水,大家也可在食飯、小休時飲足夠水分,避免身體缺水。至於在炎夏間長期在戶外工作的人,更應定時補充足夠水分,留意天氣較留意時間重要。
不少美容達人都強調千萬不要晚上飲水,以免翌日水腫!不過,Charles急急澄清,「夜晚飲水擔心嘅位係會影響睡眠質素,怕要去廁所,而唔應該將注意力放喺水腫問題,夜晚飲水係唔會令到你水腫。」
運動後飲凍水令血管收縮?
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博士表示,運動後,血管仍保持擴張狀態。如果突然飲下冷水,會令血管收縮。而「冷」是指溫度攝氏5度或更低。「如果飲太凍嘅飲品,有可能影響腸胃,但喺科學上,就難以用實驗去證實。」然而,有實驗測試不同水溫的水,離開胃進入小腸的速度。測試發現在運動途中或之後,人體吸收得速度最快的是介乎攝氏15至21度之間的水。
運動飲料可以當水飲?
市面上一些運動飲料標榜含電解質,聲稱可以在大量出汗後,迅速補充身體所需,並可避免中暑。然而,這類飲品多數高鈉、鉀、鈣、鎂、糖,不宜經常飲用。為免致肥,運動飲料還是在運動後才飲!若在運動後想快速幫身體補補水,飲清水其實是最直接、最快的方法。
仲有咩飲品可以代替水,補充水分?
當然,亦有人覺得飲水好「寡」!營養師Charles指,果汁、豆漿、牛奶及湯水等都可以補充水分。「不過要注意飲品卡路里、係咪含蛋白質、脂肪或糖分,仲要注意分量,以免致肥!」
Charles又補充,控制體重中的女士最愛的茶類飲品,雖不含卡路里,但含咖啡因,具利尿作用!飲一杯茶只可當作飲了半杯水的分量。奶茶、咖啡、可樂同樣含有咖啡因,每杯亦只可當作飲半杯水。擔心咖啡因的人,則可以選擇玄米茶、麥茶等沒有或含較少咖啡因的飲品,飲一杯可當作飲了一杯水的分量。
肚屙時,要點飲水補充?
家庭醫生林永和指出,腹瀉時因擔心脫水而狂飲水亦非明智之舉,病人應每隔五分鐘少飲一小口。林解釋,同一時間飲太多水,反而會「屙得仲勁」,更有機會出現屙水現象!每隔五分鐘飲一小口的方法,可以避免缺水之餘,又不會太刺激腸臟。腹瀉期間,奶類、甜食及果汁必定要戒清!以免糖分令水分長時間停留在腸臟,加劇肚瀉!不過,腹瀉時飲乳酸飲品或含電解質的飲品,分別有助改善腸道及補充體力。
水都有營養?
香港人品水師李冠威(Ivan)曾分享飲水的學問。根據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每人每日應攝取1000毫克鈣及約300至400毫克鎂。他指,不單止是食物,日常可透過飲用含有不同養分的食用水,攝取所需營養。
不過,Ivan提及,香港主要的3種食用水,包括自來水、蒸餾水和礦泉水當中,大多數港人會飲用煲滾的自來水,其次是蒸餾水,但幾乎都不含礦物質。至於其他營養分,例如每公升自來水只有10毫克鈣質及1.3毫克鎂等;蒸餾水則「好乾淨,可以話係咩都無」,皆因是透過離子分離法將水淨化。
Ivan認為,大部分市民以為飲水只為補充水分,「有啲人飲水只為濕吓口」,但其實水中的營養同樣重要。他解釋,不同人適合飲用含不同物質的水,如懷孕女士可飲用含礦物質及鈣質較高的水、低血壓人士應飲用高鈉的水、高血壓人士則可飲用低鈉的水、運動員在運動過後飲用高礦物質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