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武士遺骸發現騎射痕迹 推測木蘭辭源自鮮卑時代

2020051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蒙古出土女武士遺骸,進一步印證《木蘭辭》源自鮮卑時代。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木蘭辭》中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家喻戶曉,惟歷史學家一直對原型出處議論紛紛,其中起源自鮮卑時代的說法備受認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一個考古團隊,曾在蒙古鄂爾渾省的墓葬遺址挖出鮮卑女武士的遺骸,日前公布分析結果,進一步印證該主流說法。
考古學家克莉絲汀‧李(Christine Lee)在中國和蒙古從事考古工作16年,自發現這兩具女武士遺骸後,她過去4年一直與團隊分析遺址29個貴族墓葬內,16男10女及3具未知性別古人遺骸的骨骼狀況,發現遺骸上均有長時間學習騎射的痕迹,例如拇指有重複射箭運動的痕迹、騎馬人士常見的脊柱創傷。
而這兩具年齡分別超過50歲及約20歲的女武士,骨骼亦可見她們生前曾受專業的騎馬和箭術訓練,證明兩名女性與男性一樣學習騎射,反映當時有一定程度的性別平等。研究人員認為,兩女生活在公元147年至552年的鮮卑時代,推斷騎射技能是當時亂世自保的必要技能,女性需和男性一起保家衞國;另因身為不需在前線作戰的貴族,她們身上沒有戰爭造成的傷疤。
克莉絲汀‧李指另一證明是民歌中提到木蘭是為可汗而戰,可汗一詞是當時蒙古高原領袖的稱呼。她認為研究結果進一步印證《木蘭辭》起源自男女較為平等的北方胡人遊牧文化,而非同一時期南方漢人王朝,因後者視女性為差遣隨從、溫順無助。
《木蘭辭》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首長篇敍事民歌,記述女子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但原作未有提及其所處年代等細節。研究結果原定4月中旬在美國物理人類學家協會發表,惟受疫情影響而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