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後:中美俄簽國際條約 限制核武發展

20200902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中國採取「不首先使用核武」政策。圖為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Getty Images圖片)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枚原子彈成功引爆,中方隨即公布「不首先使用核武」的立場,是《核不擴散條約》承認之5個擁核國中,唯一採取這政策的國家,但美國在《中國軍力報告》認為這有不明確之處。
根據中國政府當年在引爆首枚原子彈後發表的聲明,指「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至於1970年生效的國際條約《核不擴散條約》,規定擁核國不得向無核國,直接或間接轉讓核武或核爆炸裝置,亦不得幫助無核國製造核武;無核國則保證不研製、不接受及不謀求獲取核武。
《核不擴散條約》所指的擁核國,為1967年1月1日前已製造及測試核武的國家;中國1992年加入後,與俄羅斯、美國、法國及英國成為國際社會承認的擁核國。外界普遍相信全球現有9個擁核國,但公開承認擁有核武的北韓、印度及巴基斯坦,以及從未承認或否認擁核的以色列,均沒有簽署條約。
1994年1月,中國向俄美法英提交《互不首先使用核武條約》草案,但因只有俄羅斯支持而無法成事。2000年5月,上述5個擁核國發表聯合聲明,宣布它們的核武不瞄準任何國家。除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原則,中國亦承諾無條件不對無核國和無核區,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並無在境外部署核武。
特別的是,印度是另一個表明「不首先使用核武」的擁核國,該國政府1999年表示核武只用作威懾,但若然核威懾失效,就發動「懲罰性」的核報復。
在今年《中國軍力報告》中,美國指中方或採用更高級別的核武作戰狀態。現時解放軍把核導彈及發射器分開存放,但報告提到去年有證據顯示,中方有意把部分核武部隊處於「收到預警後發射」的狀態,即發射井內的洲際彈道導彈在和平時期都處於備戰狀態,一接到通知即發射,做法與美軍核武部隊一樣。
中國不首先使用核武政策大事紀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枚原子彈成功引爆,並宣布「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
1992年3月:中國加入《核不擴散條約》
1994年1月:中國向其餘4個擁核國(俄羅斯、美國、英國、法國)提交《互不首先使用核武條約》草案
1996年9月:中國簽署《全面禁止核試條約》
2000年5月:中國、俄羅斯、美國、英國、法國發表聯合聲明,宣布各自的核武不瞄準任何國家
-----
「疫市下想轉危為機?」
《香港信貸》上市公司,紮根香港廿三年,專業可靠;一個電話,解決您的資金需要!
.物業一按二按.公居屋貸款
.業主私人貸款.中小企貸款
查詢:2525 3535
忠告:借錢梗要還,咪俾錢中介
放債人牌照號碼 : 香港信貸財務有限公司1065/2020;香港信貸(私人貸款)有限公司0336/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