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肉成台灣慶中秋「標誌」 當局憂危害環境?

20190913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周五(13日)是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市民通常選擇與家人食團圓飯、賞月、吃月餅。而近年烤肉成為不少台灣人的慶祝活動,但隨該新活動成大勢,同時對環境保護上加重負擔,嚴重者甚至破壞景區的生態環境。
研究台灣節日民俗的專家張旭初指,吃月餅及柚子原是中秋最傳統的習俗,但由於年輕人對嫦娥奔月的古老傳說的認知減少,倒是烤肉成為主要慶祝節目。
台灣人在中秋烤肉的習慣,早在1990年代中期開始興起,但其緣由至今未有一肯定的說法。當中最受歡迎的說法有兩種,一是當年受電視廣告影響,第二是因市民在夜間賞月時難抵餓意,遂萌生戶外烤肉的想法。
台北市議員黃珊珊辦公室的主任張冠韻表示,近年每逢中秋,議員都會赴鄰里舉辦烤肉、歌舞聯歡等各項活動,甚至提供抽獎增添節日氣氛及鄰里感情。同市的議員高嘉瑜亦表示,台灣人重視中秋,因此不少從政人士會把握機會與平日接觸不到的選民互動。
家住基隆市的陳之凡表示,中秋節多數會是去烤肉,也會和家人吃團圓飯,有時會熬夜打麻雀,亦會趁假期應邀做魔術表演賺外快。曾經營串燒居酒屋的宋小姐指出,年輕人大多會聚集在門前、露台、市區空曠處烤肉小酌,有些會與友人開車或騎電單車夜遊,再者就是唱卡拉OK狂歡。
不過隨着中秋烤肉興起,亦帶起環境問題。台北市水利處范振峰科長表示,由於近來環保意識高漲,烤肉活動所產生的一氧化碳(CO)、微細懸浮粒子(PM2.5)空氣污染,危害健康議題也受廣大民眾關切。
此外,每年台北市河濱公園在中秋節都會開放燒烤場地,而南部甚至還有封街烤肉的大型活動。惟河濱公園每每在節日過後,現場就出現大量垃圾,且有民眾不依規定地點烤肉,當局需耗費大量人力管理及勸導。范指政府尊重民眾烤肉行為,但考慮環保、減碳及河濱生態,是否繼續開放公園烤肉是當局思考的方向,後續將採網上投票等方式決定。
東網駐台記者宋江誠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