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恐慌情緒蔓延全國 專家籲樂觀應對疫情

20200203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文章呼籲市民做好個人防護、避免感染。(中新社圖片)
武漢肺炎疫情持續蔓延,除了病毒持續擴散外,確診人數急升加上網絡各種流言,導致恐慌情緒亦蔓延全國。中科院官方科普平台「科學大院」周日(2日)刊發心理專家文章,分析疫情如何影響民眾心理,並提醒公眾如何應對,以「心藥」醫心病」。
心理專家指出,每當有重大事件發生,一些新奇且具不確定性的訊息出現時,很容易吸引到市民注意;這種訊息具危險性,民眾對這種「未知」和「不確定」產生的失控感,會使人感到恐慌和焦慮,並可能對引起不確定性的事物產生憤怒和指摘。此次疫情中,市民對於新型病毒所知甚少,加上疫情嚴重,容易讓市民產生失控感、焦慮和恐懼,這種情緒又會因對訊息誤解(如對隔離、封城的誤解)而加劇。
心理學家通常把這種特殊焦慮稱作「感染焦慮」,不但讓人感到難放鬆,把注意力全部放在疫情訊息上,且已有研究證實,過度焦慮和恐懼情緒會引起身體的各種不適,導致免疫力下降。另當市民長時間專注於這種不良情緒,便會產生並接受消極的心理暗示,就會產生疑病心理,略有有輕微感冒和其他身體不適,便懷疑自己感染了新冠病毒。
此外,當疫情愈發嚴重,造成更大消極影響時,市民便會對引起疫情的人、事、物表現出更強的厭惡和憤怒,這是「認知失調」的表現。在產生厭惡和憤怒過程中,人們也可能會傷及「無辜」,可能產生對於某些特定群體的「公眾污名」,導致對武漢人、湖北來往者產生恐懼、躲避、排斥甚至是攻擊行為。
專家指出心病還須心藥醫,公眾應科學認識新型冠狀病毒,了解關於病毒準確可靠的知識,緩解過度焦慮和恐慌;同時採取預防措施,做好個人防護、避免感染,並且樂觀應對疫情,不必刻意否認自己的負面情緒,也不要太過於關注疫情訊息,當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無法調節時,應尋求專業的心理援助。另外,市民應充實假期生活,把注意力轉向有意義的事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