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和平理性非暴力抗爭的時空局限-黃毓民 時事評論員

2018041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五十年前(一九六八年)的四月四日,美國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在田納西州孟菲斯一間酒店的陽台上遭人開槍暗殺身亡,年僅三十九歲。美國今天以國定假日與紀念堂緬懷這位民權運動領袖,但諷刺的是,終生奉行和平理性非暴力抗爭的馬丁路德金卻死於暴力之下。
馬丁路德金生前最著名的演說,是一九六三年的《我有一個夢想》。他以宗教的寬容、博愛的精神闡述非暴力思想的演講感動人心:「我們將以自己忍受苦難的能力,來較量你們製造苦難的能力。我們不會對你們訴諸仇恨,但是我們也不會屈服於你們不公正的法律。你們可以繼續幹你們想對我們幹的暴行,然而我們仍然愛你們。你們在我們家裏放置炸彈,恐嚇我們的孩子。你們讓戴着KKK尖頂帽的暴徒進入我們的社區,你們在一些路邊毆打我們,把我們打得半死,奄奄一息。可是,我們仍然愛你們。不久之後,我們忍受苦難的能力,就會耗盡你們的仇恨。在我們重獲自由的時候,我們將喚醒你們的良知,把你們贏過來。」馬丁路德金是一位基督教牧師,反對以暴易暴、以眼還眼,因為這樣只會加深仇恨,這也符合美國的立國精神。他為黑人爭取平權,當然有異一些國家的政治抗爭者或統治者「以革命的名義」或「捍衞國土主權的完整」的「真理」去鼓吹仇恨,製造族群暴力衝突,結果是血流成河。
一九六四年,美國總統詹森簽署民權法案(Civil Rights Act of 1964),結束美國公共場合隔離制度,亦禁止就業及受教育方面的歧視。在林肯解放黑奴一百年後,非洲裔美國人才獲得真正的自由與平等。一九六五年,國會通過另一個重要的民權法案(Civil Rights Act of 1965),亦即「投票法」,確保美國人在投票方面不會受到種族歧視待遇。
馬丁路德金生前奔走呼號終結種族歧視問題,但在他逝世半個世紀後,美國真正的種族平等依然是遙遠的夢想。根據美國一些學者研究發現,種族不平等依舊存在,尤其是在黑人貧窮、黑人監禁率以及警察執法施暴方面,特別明顯。
馬丁路德金深受印度聖雄甘地的影響,在爭取黑人平權運動中,以非暴力抗爭得到成功。甘地鼓吹對不義的政府實行非暴力對抗(不合作運動),最終使印度脫離英國殖民統治,達到了獨立建國的目的。甘地是反對英國殖民政府的領袖,在領導這個反殖抵抗運動過程中,可能會因為違法而坐牢,甘地的態度是,反對殖民政府,但可以接受法院的公開審判,而且他把在法院的司法抗爭甚至坐牢,都看成是以非暴力手段與不義的政治體制「不合作」的手段。當時的英國政府正在改變,並不希望見到甘地求仁得仁成為英雄。甘地與英國殖民政府的政治角力,不但宣示非暴力抗爭的理念,而且實踐了相對和平的「公民抗命」。但印度獨立之後一年,因為宗教、種族、派系的矛盾,同胞互相殘殺,死了五十萬人,而倡導非暴力抗爭的甘地,最後也被他所解放的同胞的暴力暗殺身亡。兩位偉大的非暴力主義者甘地、馬丁路德金,出奇的巧合,都是死於暴力之下。
甘地、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抗爭可以說是成功的,那是因為他們所處於的時空,統治者還遵守遊戲規則,但當領導非暴力「公民抗命」的領袖處於一個不講遊戲規則的政治體制下,非暴力抗爭只會導致統治者的血腥鎮壓。在這些地方實行非暴力抗爭,就是把自己置身於一個危險的位置,在極權或威權統治下,即使是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抗爭,一樣會換來血腥鎮壓。許多歷史的教訓,都會讓人們創痛猶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