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從韜光養晦到厲害了我的國-黃毓民 時事評論員

20180717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在中美貿易戰中「任人魚肉」以及中興通訊企業事件的「喪權辱國」,中國領導人及國內一些狹隘民族主義者,如果不能猛然醒覺,吸取教訓,繼續「要不惜一切代價」還擊,放任民間義和團民粹式的反美情緒蔓延,那麼情勢發展下去,中國將會面對自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危機。
中國吉林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院院長李曉教授,在今年畢業典禮上以《國家命運與個人命運─從中美貿易戰必須學到的教訓》為題的講話在網上瘋傳。這是中國少數頭腦清醒,對國運民命憂於未形、恐於未熾的知識分子的「盛世危言」。李曉認為大國之爭關鍵在於誰輸得起,中國已經到了一個新的危險時刻。在中美貿易爭端中,中方要與美方進行同額度回擊,在理論與實踐上都不現實。他說,按美方數據,去年,中國從美國的進口額為一千三百億美元,出口額為五千億美元。在中國動用了五百億後,還剩八百億,美國追加二千億,中國就跟不上了。
李曉表示,「中興事件」顯示出中國同美國之間巨大的技術差距以及對美國核心技術的嚴重依賴。李曉教授又指出,中國對「美元體系」的倚賴也是致命傷,不能作為金融方面的反擊。他認為眼前的教訓一是「盲目自大的情緒」,二是「這場爭端使我們更加清醒地意識到,迄今為止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必須在經濟結構、經濟運行機制等方面進行更為深刻的改革。」
至於「更深層次的教訓」,則是「此次中美貿易戰爆發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主要有三個。第一,綜合性、系統性的深入研究。第二,忽視對美國經濟結構變化的研究,進而對美國社會結構的變化及其主流意識形態的變化研究很少,進而缺乏對美國國內政治結構變化的深入理解。第三,忽視對美國控制世界的手段也就是霸權方式、機制等問題的研究。」
美國對中國發動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貿易戰,令到中國在外交和國際貿易政策上進退失據,顯然忘記了鄧小平當年提出的「韜光養晦」戰略。「韜光養晦」就個人修身而言,既適用於困境或逆境之中,也適用於成功或勝利之時。「韜光養晦」並非「無所作為」,「韜光養晦」是一種對自己的完善與反省。
九十年代初鄧小平提出「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着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絕不當頭」的外交策略面對國際新格局。一九九○年十二月鄧小平說:「第三世界有一些國家希望中國當頭。但是我們千萬不要當頭,這是一個根本國策。這個頭我們當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夠。當了絕無好處,許多主動都失掉了。中國永遠都站在第三世界一邊,中國永遠不稱霸,中國也永遠不當頭。但在國際問題上無所作為不可能,還是要有所作為。做甚麼?我看要積極推動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我們誰也不怕,但誰也不得罪,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辦事,在原則立場上把握住。」
二○○四年出版的《鄧小平年譜》公開發表了「韜光養晦」的原始出處,那是一九九二年四月廿八日鄧小平同身邊人員談中國發展問題時講的。他指出:「我們再韜光養晦地幹些年,才能真正形成一個較大的政治力量,中國在國際上發言的分量就會不同。」鄧小平的話後來被進一步概括為中國在應對國際風雲變幻時採取的二十字戰略方針,即 「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着應付、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簡稱「韜光養晦、有所作為」。
在「大國崛起」、「厲害了我的國」的時候,鄧小平「這個頭我們當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夠」這種妄自菲薄的話當然聽不進去。歷史沒有如果,只有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