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上:再次等到頸都長-畢日堯 傳媒人

2018121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港府好事拖慢做,市民「等到頸都長」又添一例!話說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早於去年十月施政報告已提出,原意本身是好,但事隔超過一年,市民至今仍未「落袋」,多名立法會議員都睇唔過眼,鬧爆政府手腳慢。
即使港人明年二月中開始可領取交通補貼,透過八達通獲得補貼金額,上限為三百元,但有關計劃自公布以來,還是批評聲音不絕,相關質疑主要涉及三方面,一是何解由公布計劃到落實,需時一年多;二是補貼門檻及金額上限;三是暫時仍未涵蓋所有村巴及紅色小巴路線。
以上三個問題,最令人摸不着頭腦的還是首個問題,港府為何好事多磨,補貼計劃要超過一年才能成事?據官方解說版本,因為要取得立法會財委會撥款,又要與八達通公司商討細節,因此過程需時。然而,高官只要從市民角度出發,就知道民間的怨懟有因,政府一公布有關計劃,外界就有合理期望,例如半年內就可以開始申領,現時要超過一年時間,就予人好事變了調的感覺,市民的幸福感亦蕩然無存。
同樣道理,港府因應二月底財政預算案被轟派糖不均,事後補鑊推出四千元關愛共享計劃,又是要市民等到頸都長,合資格市民預計明年二月才可以申請,首批申請人料明年四月才可領取款項,而官方說法還留有尾巴,就是申請人個案的複雜性會影響領取款項時間。
港府的派錢效率實在值得商榷,因為「派錢派到畀人鬧」,說白一點當真是「貼錢買難受」。其實有今次派錢經驗,再加上數年前派六千元經驗,港府應考慮建立有關電腦系統,日後就以此系統為基礎,切勿再每次花費人力物力去建立其他系統,以應對類似派錢或交通補貼計劃,否則市民等待多時才袋袋平安,派錢的政治效果已是一去不復返,港府是時候要經一事長一智,從今次事件中「學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