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中德合作-陳文鴻 研究所所長

20190214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由於在貿易摩擦中,美國惡意批評「中國製造2025」政策,故此,內地突然之間不再提這個政策,或許是為了避免美國的攻擊。但令人擔心的是,會不會在美國堅持中國要在結構問題上讓步,便拿出這個政策作為妥協?
美國批評「中國製造2025」,主要是怕中國的工業發展,試圖以逼中國放棄這個政策來破壞中國工業的升級轉型發展。美國不搞工業升級,便要對手也不搞工業升級。但美國正大增軍費,進行軍備競賽,事實上是以國防工業的大擴張來提升本國的工業,用國防工業作為主導,比起「中國製造2025」,政府參與和直接控制的程度更高。捨民用而以軍用為主,美國工業的競爭力才會低落,在國際貿易上處於劣勢。不知中國政府為何不反提美國的結構問題,要求美國多投資發展本國工業來減少進口和貿易赤字?
美國媒體響應特朗普政府肆意批評「中國製造2025」,將之視為洪水猛獸。可是,中國這個政策根本是倣效德國的工業政策,並不是中共特創的工業升級策略。
工業政策從來都是歐洲的政府戰略,最近連保守黨執政的英國政府也採納新的工業戰略,可見只有極右政權的美國才會漠視仇視工業政策的措施。
德國近日公布二○三○年的工業發展戰略,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的說法是倣效和對應「中國製造2025」,戰略提出要把德國製造業佔經濟的比重,由現時的百分之二十三點四升至百分之二十五,重點發展十大產業,包括汽車、化學、光學、航空航天、武器、醫療設備等。這是早在一三年(即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之時)便開始醞釀。德國的舉措還包括最近與法國的合作,建立德法經濟區與國防工業的協作,且德國要求歐盟亦要制訂相類的二○三○年工業發展戰略,把目標定於提高製造業佔歐盟經濟的比重,由百分之十六升至百分之二十。
「中國製造2025」的內容,應比德國的戰略更具體細緻。中國是倚重國營企業,德國則要把現有的股份制大企業列為國家利益所在,大力扶助。兩個戰略的方向與性質相近,反映出同屬德國一個來源,但是德國執行可能更有效,然而,中國勝在規模大,中央與地方並舉,競爭可能帶來虛耗,卻可促成創新的發展。德國推動歐盟工業化,也與俄羅斯在科技合作,可能便成為中國持續工業升級最大的競爭對手,但合作的機會頗大,不像美國那樣以欺壓為主,本身卻不努力,再工業化步伐緩慢。中德或中歐的工業化競賽對比美國策動的軍備競賽,前者是建設與發展,後者是破壞和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