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論:增請外援不拆牆 難解公院人手荒

2019032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本港公立醫院「人手荒」問題愈演愈烈,眼下正是用人之際,理應拆牆鬆綁,不拘一格降人才,然而港府說一套做一套,表面上說加大引入海外醫生的力度,包括改善晉升制度,實際上害怕得罪本地醫生團體,因此在引援方面維持不少限制,根本就是精神分裂。
去年公院醫生流失率達百分之六,再創歷史新高,而過去六年來,有限度註冊的三十九名海外醫生亦紛紛跳船而去,目前只剩下十名留港,根本是聊勝於無。為了補救節節上升的醫生流失率,醫管局不得不大打「銀彈」挽留人手,增撥醫療資源安撫業界的同時,揚言加大向海外求援的力度,最快下月將海外醫生招聘擴展到所有專科的駐院醫生,並研究當海外醫生獲得本地專科資格,公院工作滿五年者都有資格「升呢」做副顧問醫生。醫管局管理層信心滿滿地表示,未來一年至年半內,可以請夠一百名海外醫生。
引入外援的確是解決問題的捷徑,也是世界各地的通行做法,當局的大方向無疑正確,可惜力度不是加大,而是微不足道。數據最能說明問題,香港平均每一萬人口僅有一點九名醫生,遠低於發達國家平均每萬人二點八名醫生的水平,僅公立醫院,未來十年就缺少一千至一千五百名醫生,港府僅以引入一百名海外醫生為目標,杯水車薪,能解決甚麼問題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加坡設立海外著名醫科大學的名冊制度,其中有英聯邦的醫學院,也有內地的著名醫科院校,凡名冊上的醫生皆可以免試到新加坡行醫,如今在新加坡執業的海外醫生佔總額的三成,人手荒問題迎刃而解,相比之下,在本港工作的海外醫生不足總數的百分之一,少得可憐。新加坡引入外援真正是大手筆、大氣魄,最終也解決大問題,可見港府言必稱學習新加坡,只是葉公好龍。
至於說到改善海外醫生晉升前景,工作滿五年可晉升副顧問醫生,同樣是姿勢大於實際。首先,外援人手的基數小,能升職的人數自然極為有限;其次,海外醫生若想獲得本地醫生的待遇,必須考試「過三關」,就算過關斬將獲得資格,仍要從最基層做起。本報訪問一名海外回流、在公院工作的港人醫生,他坦言雖有機會考獲本地醫生資格,但仍需從最基本的抽血、做文書等工作開始,這是醫科生的實習待遇,對一名在海外已執業十多年的資深醫生而言,何止是浪費,更是一種刁難。事實上,所謂海外醫生有限度註冊制度,本身就是歧視,海外醫生有如「二等」醫生,難怪有關政策推出多年卻成效甚微。
說到底,港府施政出發點不是廣大市民,而是傾向小圈子及既得利益集團,當局既不敢觸碰醫界的蛋糕,不願拆掉厚厚的圍牆,決定了任何醫療改革都只能是小打小鬧,聊備一格,最終受害的是基層病人。香港這個所謂的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其實是浪得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