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評:經濟企穩不足喜 改革開放挑戰大

20190418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中國昨日公布多項經濟數據,整體表現顯示首季經濟有觸底迹象。然而,即使真的有改善,亦不足為喜,因這明顯是宏觀調控下的效果,實際上,經濟結構性問題仍有待解決。更何況,任何貿易談判結果,都意味着中國須要就主要行業加大開放和改革力度,官方能否把握這段緩衝時間加強法規,減少干預,加快市場化改革,以走出經濟發展的瓶頸,可謂挑戰重重!
內地數據普遍理想,包括首季經濟增長6.4%,接近官方6至6.5%目標範圍的上限水平;三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升8.5%,幅度創52個月最佳;首季房地產投資同比增長11.8%,連續兩季回升。顯然,在去年末季下行壓力湧現之下,官方推出多項刺激措施,包括全面降準,大力支持小微企業融資,結果初見成效。見到第三產業佔國內生產總值比率略有增加,消費繼續成為需求的主要動力,有助減輕製造業陷困對整體經濟所造成的壓力。
但是,二月底地方政府債務餘額仍高達19萬億元人民幣,靠宏觀調控應對經濟下行壓力,雖有助短期減痛,但卻是治標不治本,更有機會造成新的危機,皆因政府持續向市場「放水」,並不等於就能解決經濟結構問題。不斷發債、增加槓桿和大水漫灌,恐怕只會換來惡性循環,最終或會演變成日本式的流動性陷阱,後果不堪設想。
表面上,放水及減稅降費措施可還富於民,有助提振經濟,但十個桶五個蓋的道理,不難理解。當前國企改革和財稅體制改革進度有待加快,土地改革的關鍵過程遲遲尚未開展,資本市場的法規監管仍有待完善,市場化改革仍有漫長的道路要走。
在中美貿易談判的大背景之下,未來中國將要進行新一輪對外開放市場,金融和服務業都是重點領域,須要降低外資入場門檻、進一步降低關稅、加強保護知識產權。這些本來是符合內地經濟發展而需要做的事情,可在經濟元氣已傷下,太短時間內的急劇變化,意味本土企業既要面對市場調整的經營壓力,亦要面對更大的外來競爭,將是棘手問題。
一放即亂、一亂即收、一收即死是內地政經的通病。政府將如何就回應外資公平競爭訴求,以及在本地企業生存空間取得平衡?又如何避免因稅收大降令政府財政百上加斤?俱是迫切要解決的問題。眼前由內而外的全方位風險隱患,將會是中國改革開放邁向半百之年的重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