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論:紓困無止境 儲備有盡時

20191204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暴燄高漲,經濟低迷,政府先後推出三輪紓困措施,反應差強人意,對商界來說是杯水車薪,市民則覺得小恩小惠,不着邊際,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日又公布將於短期內推出第四輪紓困措施,外間預計以林鄭擠牙膏式出招,第五輪、第六輪也會在不久將來趕忙登場。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已預警今年會出現財政赤字,林鄭表明即使有赤字,亦要好好運用積聚的財富盈餘為市民解困。特首慷納稅人之慨當然說得豪氣,而政府今年八月至十月推出了三輪紓困措施,據報已動用了二百億港元,金額絕對不小,可惜效果卻如泥牛入海,無影無蹤。本港第三季GDP按年下跌百分之二點九,是十年以來第一次出現跌勢,並連續兩季出現負增長,按每年生產總值二萬八千億元計算,一年差額直逼千億元。若果要完全填補暴潮帶來的經濟損失,單單今年便需要逾千億,香港政府財政儲備在年初計算有一萬一千多億,若暴潮與經濟衰退持續,大約十年便用光儲備,可是沒有人敢保證,到時特區是如何境況,風吹雞蛋殼,財散是否真的人安樂呢?
各界關注林鄭事先張揚的第四輪紓困措施,會不會有新的招數,財爺露的口風,包括分期繳稅及提供電費及差餉津貼。與其分期繳稅,為何不直接免稅?至於「派錢」,隔江的澳門做得皆大歡喜,香港卻派四千元也弄得天怒人怨,接近兩年還有人稱未收到款項,若是等這錢來救命應該已凍死街頭。政府一直堅持大市場、小政府,在勞福局局長羅致光上任後更為明顯,抗拒扶貧工作制度化,把責任推卸給關愛基金。最近推出資助N無人士項目,即是向非公屋及非綜援低收入人士發放一次性生活津貼,但又被批評手續繁複,津貼額不足夠生活水平,而且明年七月才接受申請,遠水不能救近火,又是叫貧民等到死的例子。
「盜起而不知禦,民困而不知救」,《古文觀止》有一個《賣柑者言》的故事,杭州有一個小販賣的柑被指虛有光鮮外表卻內裏腐爛,小販反駁稱天下間不僅他在騙飯吃,沽名釣譽,尸位素餐,坐在殿堂內的達官貴人多的是,盜賊四起不知抵禦,百姓困苦不懂得救助,官吏狡詐不會禁止,法度敗壞卻不懂治理,奢靡的浪費糧食卻不感到羞恥,要罵就罵這些人吧。情況就如回歸廿多年來香港寫照,吏治敗壞,法治不彰,由假難民至黑衣暴徒橫行,市民逼住劏房,生活質素墮落至第三世界也不如,政府各方面都沒有做好,積累怨氣,社會才會陷入現時困境。美其名紓困,實際上是補鑊,政府巧言令色,還富於民包裝成為施捨,試問市民又怎會服氣?
暴潮由政治問題衍生,應該政治解決,紓困措施從經濟民生着墨,希望政府不要捉錯用神,以為經濟手段可以解決政治問題。這方面政府實在無法令人放心,半年來一味推前線警員去做磨心,試圖以警力作圍牆擋箭,不少人投訴警方動武,卻忘記是誰躲在警方背後逃避責任。示威者五大訴求都是政治訴求,沒有說買樓,政府卻一個箭步放寬樓按保險,口裏雖不認為消減怨氣,實則認定年輕人買不起樓而上街搞事。以香港的樓價之高,絕大部分人都難以「上車」,以政府思維,豈不是五、六百萬人要示威?畢竟奉公守法的市民還是佔大多數,政府才可以苟延殘喘。自己修例弄出的大禍,禍及全香港人,應該由自己解決。紓困措施對紓緩緊張局面的作用不大,與止暴制亂絕不能混為一談。
百業蕭條,無論企業或打工仔都活在水深火熱中,最需要迅速有效的「強心針」,可是政府八月至今公布了三輪紓困措施,立法會財委會上周五才開始審議首兩輪項目,包括綜援「雙糧」、電費補貼、九成信貸擔保產品支援中小企等措施,議員直指「有排等」,希望政府設法從現有資源推出紓困措施,避免受到行政程序拖延。今屆的立法會由建制派主導也「塞車」,明年泛民挾區選聲勢若再攻陷立法會,必定在議會大玩拉布攬炒,拖垮政府,紓困更加障礙重重。從現在到明年立法會選舉之前,應該是林鄭政府最後機會戴罪立功,盡力紓解民困。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典故來自《賣柑者言》,販夫走卒遠比我們的特首貼地,把官僚作風形容得一針見血,放諸古今皆準。回歸之初,誰也想不到二十二年後香港會淪落成為整天把紓困掛在嘴邊的破落都市。同樣,港人治港,自以為「好打得」的港英舊臣領導特區政府,卻竟然不堪一擊,比銀樣鑞槍頭更不如。由這樣的人領導特區,恐怕把庫房掏光,紓困口號還是無止境喊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