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區域融合-陳文鴻 研究所所長
2020042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歐洲及美國的大蕭條是個例子,當時全球貿易量下跌,東亞區卻有所增長。主要是歐美列強無力東顧,原本以東亞原材料供應歐美工業生產,歐美工業生產傾銷東亞的國際產業鏈斷裂。結果是東亞擺脫了歐美,自行發展。一是助長了日本借佔領琉球、台灣、朝鮮而擴大經濟勢力,侵佔歐美原來的市場空間。二是國民黨北伐之後推行工業化,有所發展。三是香港加強作為歐美在東亞、東南亞的殖民地、屬地的金融中心,及中國內地農產品等轉銷中心。
今次由新冠肺炎疫症引發的大蕭條,打擊最大的還是歐美諸國,國際產業鏈破裂的是歐美,因為它們在幾十年的去工業化後本土生產不足,也難以在短中期內重建生產鏈。美國的貿易戰更擾亂國際貿易秩序,東亞的發展趨勢將再是區域自足發展。以中國內地的市場,其生產能力,與日本、南韓、東南亞合作起來,便可佔世界經濟與貿易的一半,不需要供應歐美市場,也可排斥歐美為數已少的工業製品,中、日、韓的尖端科研生產,也足以替代歐美國家。
第一次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清邁倡議」二○一○年升級至多邊協議的貨幣互換,集中各國外匯來作緊急援助,現時已經有2400億美元的資金,日本曾視之為亞元(相對歐元)的起點。以中國及日本的財力,當可支持東南亞的金融與經濟穩定。並可對10+3的中日韓、東盟的自由貿易協議提供金融的支持。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中、日、韓與東盟在公共衞生方面新的協作更擴大區域合作的內容。
今年首一季度,中國外貿受挫,東盟超越歐盟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今後在歐美大蕭條期間,中國、東盟的經貿合作將會順勢大增,日、韓參與,會加快區域融合。
政治上,相信只有印尼與中國有矛盾,且受美國介入,印尼排華情緒強烈。但當地的回教勢力不會屈從美國,作美國的馬前卒。越南亦不會反華,一是經貿依賴中國。二是國內南北矛盾,貪污嚴重,無力抗中。
中國最關鍵的是在南海吹沙建島可作軍事基地,以此可鎮懾整個東亞與印度洋的航道,抗拒美國從關島、澳洲從南方威脅中國與東南亞。此所以美國的艦機要不停地進入南海,向中國示威。但從海南的潛艇基地至西沙、南沙的導彈基地,中國已築成南方的「海上長城」,只要進一步修建,例如建設海上核電站,多島開發,海空互衞,美國不易攻入。有了軍事防衞的保障,中國更易與東盟發展經貿合作,海運與陸運暢運,這將是全球最大經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