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電話騙案-關平 政策研究員

20200708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從傳媒報道得知,又有人陷入電話騙案,一下子便被騙約十萬元。我實在想不通,為何今時今日還會有人上當,損失動輒幾十萬到幾百萬元。
特區政府一早便苦口婆心,在免費電視播出宣傳片,告誡市民慎防電話騙案。宣傳片清楚指出,騙徒來電的伎倆,多數是自稱入境處人員、銀行職員或速遞公司職員,指當事人有親人出事被扣,要匯款到某帳戶擔保;又或者有可疑速遞物件被公安扣押,要付款抵押作處理;又或者銀行戶口有令人懷疑的金錢進出,需要凍結調查,叫當事人把錢轉入另一戶口等,總之藉口多多,最後還是要當事人把錢存入某些戶口,然後被騙徒轉走才知受騙。既然一早有許多宣傳,把騙徒的伎倆都清楚列出,提醒市民慎防受騙,為何還有這麼多人受害?
看了不少案例,發覺有幾個特徵值得注意,第一是受害人以長者居多。行騙者打出的電話應該是用電腦隨機抽出,致電時不可能知道對方是長者。所以可以作出推測,是接電話者的反應問題。是否年紀較輕者反應較快,一得悉來電者是陌生人專門問一些啟人思疑問題便立即收線,老人家可能聽覺不靈,警覺性低,接電後對話時間較長,容易在談話中暴露自己弱點,給對方可乘之機?
第二是受害人懂普通話的較容易中招,可能因為來電的騙徒多數來自內地,部分來自台灣,都是普通話地區,那些騙徒就算講粵語也帶很重口音,容易辨認得出。近來不少這類來電接通後,播放的先是一段粵語錄音,跟着是普通話錄音,都是叫接電者再按掣轉駁,估計是用電腦先抽出電話號碼直撥,確定有人接聽能夠溝通,轉駁後才由騙徒接聽通話,可以節省一些人力。有朋友接電話時習慣性先以英語回應,發覺接到這類可疑陌生電話時,來電者立刻收線,可見這些電話騙徒大多數不懂英語,又或者講英語的電話騙徒不在香港範圍活動也說不定。
第三是這些騙案之中,無論冒充速遞、入境問題還是銀行問題,絕大多數都與內地有關,往往把答話的當事人轉到冒充的公安人員,當轉到內地「公安人員」接手這一步,他們便可以全普通話對話了。我曾經遇過一次,我堅持聽不懂對方的普通話,要求對方改用粵語,雙方糾纏一番後,對方悻悻然收線,大概是不想在難纏的對手身上多浪費時間。我曾經多次把懷疑是電話騙案的來電號碼報告警方,要求追查,但警方認為難以確定是電話騙案,沒有受理。其實如果警方反應積極一點,肯跟進去調查,這類電話騙案不難偵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