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城市排名滯後 香港需再出發-陳曼琪 律師

20200916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於上周,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聯同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發表《機遇之城二○二○》報告,將北京、上海、廣州及深圳列為「超一線」城市;相反,香港從去年的第三位下滑至今年的第九位,情況實在是對官員及民間發出一個重要的警號。
是次調查報告所使用的維度涵蓋多個因素,包括經濟質量、社會結構及基礎建設等方面,合乎現時國際用作測量城市水平的標準。調查機構公布結果時指出,也許不是香港的水平有所下滑,反而是其他內地城市一直有長足的發展。數年以後,香港更有可能跌出中國十大城市之列,似乎是難以逆轉的態勢。
回看去年,整個城市大半時間都被黑暴的陰霾所籠罩,每天警民衝突不斷上演,暴徒無法無天到處破壞。香港積累多年才能獲得「亞洲最安全城市」的稱號,就在黑暴分子肆無忌憚下將其斷送。任何一個城市,要談得上良好發展,就必須有令人放心的安全環境。這就是為何中央政府在回歸前後,均強調「繁榮」和「穩定」的根本原因。
雖然報告中涉及「公共安全」的因素沒有將香港大幅評下去,但香港暴亂的新聞也足以令外界對整個城市的未來產生懷疑。的確,在「智力資本和創新」、「技術成熟度」及「可持續發展」等指標中,香港對比其他內地一線城市,真的不能同日而語。
就如在「智力資本和創新」中,雖然香港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數量處於全國領先位置,但普及高等教育的比例依然不足,而科技支出更是排名在靠後的位置,比位處西北要塞的蘭州市稍高一點。事實上,人才的培養是影響到一個城市未來的發展,亦涉及人口有沒有上升空間的問題。
內地普及高等教育比率接近七成,教育體制亦較鼓勵學生進行研究及攻讀研究生課程。過去十年,內地科技的人才庫獲得長足發展,研究領域涉及多方面的範疇,一直帶動不同城市的進步。故此,講求移動科技、大數據發展的「技術成熟度」指標,內地城市皆可輕易超越香港,最頂尖的科技人才亦不會將香港視為首選城市。
至於在「可持續發展」上,指標一方面測量城市環境的宜居程度,另一方面觀察人口規模的流動性,而香港在後者的評分是相當之低。不難發現,香港作為一彈丸之地,雖然能夠吸引國際人才前來就業,但大部分本地人口均受限於地理上或心理上的關口,缺乏與內地融合的動力。幸而國家將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的政策,香港人有望配合相關計劃「跑出去」,同時將經濟體量做大做闊。大灣區將以宜居、宜業、宜學的方向發展,屆時香港融入其中,就能增加人流的往來。
此外,以前所講的「香港速度」,今天也許已成為「深圳速度」。《機遇之城》報告引述一個例子指,深圳在營商效率上達到超前位置,更曾試過「秒批」公司營業執照。如是者,內地許多城市每天均在進步,相反,香港或正失去原有的優勢,未來若不融入大灣區,前景的確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