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港元國際化-陳文鴻 研究所所長

20201019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日前有點空閒,上網查閱SWIFT(全球銀行之間財務通訊學會)有關國際支付的資料,收穫不少。
一是美元的全球第一開始再受挑戰。去年十二月,美元的比重為百分之四十二點二,歐元為百分之三十一點七,相比過往幾年,美元的比重上升,或許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戰略打擊別國(包括歐洲)成功,似乎已徹底扭轉一二年前歐元超越美元之勢,也把一七、一八年美元的弱勢改變。可是,今年八月,美元佔的比重只是百分之三十九,歐元為百分之三十六,兩者差距快速縮小,相信反映美國防疫治疫失效、經濟受挫的效果。歐盟區防疫治疫成效亦不佳,只是比美國稍佳。若美國疫情繼續惡化,經濟沒法脫困,國際對美元的信心會下跌,反映在SWIFT的數據,歐元或可重返領先地位。
在貿易結算,美元還是一枝獨秀,佔全球比重百分之八十六,歐元不足百分之七。但SWIFT的數據,概括所有的貨幣交易,特別是金融交易,數額遠超貿易結算。而貿易結算所用美元是包括龐大流轉於美國體外的資幣,美國不易控制,也不會突然暴升。要了解國際對美元的信心,美元在國際市場的供求匯率,還是SWIFT的數據更有意義。
今年八月的數據亦顯示出國際支付縮減,人民幣縮減程度較小,僅落後於美歐英日的貨幣,不過比重小,為百分之一點九,比過往一度達到的百分之二以上水平回落,可見人民幣國際化不易。即使日圓國際化,推行了二十多年,日圓佔國際支付的比重還徘徊在百分之三至四之間,勝不了英鎊。
人民幣佔的比重是在一三年後才超越百分之一,幾年間升至百分之二的水平,勝過日圓當年,但要趕上美元、歐元,還有漫長之路。從歷史看,美國十九世紀末經濟規模已超越英國,但還要兩場世界大戰,英國耗盡帝國資產,美元才在二戰後替代英鎊。現時中國經濟才剛趕上美國,便要說人民幣替代美元,未免熱昏了頭,胡亂吹牛。
不過港人國人不知,港元早已是國際貨幣。一二年港元佔國際支付已超過百分之一;今年八月,比重為百分之一點五,為全球第七大支付貨幣,勝過澳元、新加坡元,僅遜於加元。假若中央政府願意以港元國際化來輔助人民幣的國際化,一國兩幣同時在國際支付市場上互補,人民幣不完全兌換,與一籃子貨幣掛鈎,港元完全自由兌換,與美元掛鈎,作用巨大。依現時國際支付的比重,人民幣加港元為百分之三點四,可與日圓比併,優於人民幣單打獨鬥。港元更可成為一帶一路中東南亞的主要國際貨幣,以此推動將可擴大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