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金融開放-陳文鴻 研究所所長

20201023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中國以擴大開放來應對美國的制裁,方法是對的,但是細節上有頗多需要緊守的政策原則。
一是擴大開放應以實體經濟為主,特別是與科技有關的製造業。這是要配合「中國製造2025」的戰略,努力提升中國的製造業水平,並在歐美去工業化的時期,帶領全球進一步提升製造業,達致實質的經濟增長。
不過,這方面的引進外資和合作,既受制於美國的圍堵、排斥、制裁,引進的餘地有限,基本上還是要依靠中國本身的投資和生產方面的提升和創新。外資以至外來技術、人才只能是補充,填補關鍵缺口。而且人才的引進,更勝於資金和企業的合作。中國擴大的開放,應該是技術與知識人才的全球招納,包括中國內地以及港、台在海外的人才,不需要再追求甚麼世界五百強企業的加工生產投資。
二是要防範過度金融化帶來內外的風險。歐美經濟的困境是金融化替代實體經濟的發展,導致財富過度集中,低回報率但對社會民生、經濟發展有關鍵作用的服務業受到排斥,形成今天美國財富處於全球第一,卻貧窮問題嚴重、科技發展乏力的困境。
新冠肺炎疫症暴露了過度金融化歐美社會經濟的嚴重結構問題,中國不能重蹈覆轍,以金融化打擊實體經濟發展,也使資金容易外逃,擾亂國內經濟。金融化是把資金從實體經濟中抽離出來,以逐利為目的,也以逃避稅收、政府管制為利潤的重要來源。由於流動性高,便可以因不同的理由逃避國門之外,或以熱錢形式轉戰於國內外,來自實體經濟,卻全然脫離,甚且以破壞實體經濟作為盈利策略。
中國面對着古今中外眾多的歷史教訓,不可能聽從來自美國的建議,或美國培訓出來的海歸人物的催促,在國際金融危機四伏之際,貿然開放金融體制,讓美國為首的國際金融寡頭集團有機可乘。
也許中央政府意圖用金融開放來打破美國的金融圍堵、制裁,但開門引狼,可能弄巧成拙,風險更大。
或許,擴大金融開放可以加兩個條件,一是開放之餘,收緊跨境資金流動的審查,以防洗黑錢和非法套匯,以至反貪腐為名,加強管制。二是擴大開放重點是日本、南韓、歐洲的金融機構,不公開地排斥美國的金融機構,也努力開拓與「一帶一路」國家的金融合作。
此外,人民幣離岸市場和港元國際化也可以加快,拓展中國有序和可監控的金融開放。最不可取的是盲目迷信美國的教科書和有關國際機構的內外全面金融化開放。